林英蹲在药田垄沟边,指腹还沾着晨露的凉意。
那株稻秧嫩叶上凝着的露珠,在她指尖颤了颤,“啪嗒“落进掌心,在初阳下泛着淡青微光,像极了寒潭最清冽时的水。
她鬼使神差将露珠送入口中,清甜裹着微凉漫开,顺着喉管直往肺里钻,冻了半宿的四肢忽然暖融融的,连前几日翻地时扭到的手腕都不疼了。
林英猛地睁大眼睛,指尖掐了下虎口——不是幻觉。
“招娣!“她转身喊,声音比平时高了半分。
十二岁的林招娣正蹲在田埂上拔稗草,扎着的麻花辫被风掀得乱飞。
招娣听见林英喊她,立即抱着草筐跑过来,鼻尖冻得通红:“姐,咋了?“
“昨夜你和小栓喝的那碗米粥,是不是用这秧苗上的露水熬的?“林英攥住妹妹的手腕,掌心的温度烫得招娣缩了缩。
招娣歪头想了想,忽然眼睛发亮:“对啊!姐你给的陶罐里装着水珠子,我熬粥时加了小半碗,小栓喝完非说自己能跑赢大黑狗,追着建国绕晒谷场跑了三圈,平时他跑半圈就蹲地上喘气呢!“
她掰着手指头数,“还有春生哥,前天在咱家喝了半碗,今天见着我时,脸都没那么肿了!“
林英喉结动了动,她望着药田里稀稀拉拉的秧苗,又摸向腰间的玉坠——
这几日总觉得空间里有动静,寒潭水位降得厉害,雾气却不再像从前那样浮在水面,反而丝丝缕缕往土里钻,缠在稻种根须上,像在“喂“它们吃东西。
“你不是在枯竭......是在转化。“她对着玉坠轻声说,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
话音未落,村东头突然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嚎:“我的儿啊!这日子没法过了!“
林英猛地直起腰,那是二丫娘的声音,她记得前天路过二丫家,土灶里连火星子都没有,春生的脸肿得眼睛只剩条缝。
“招娣,把筐里的糙米装半袋。“她扯下脖子上的围巾裹住竹篮,“去喊建国把昨天晒的山参须子拿两把,要最细的。“
招娣应了声跑开。
林英抱着竹篮往村东头赶,远远就看见二丫娘瘫在田埂上,怀里的春生像团破布,嘴唇发乌。
花婶蹲在旁边拍她后背,头上的蓝布巾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婶子,再熬熬,队里说这两日可能发救济粮......“
“救济粮?“二丫娘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上回发的霉玉米,我家春生吃了直吐!“
她低头摇晃怀里的孩子,“春生,春生你醒醒,娘去给你讨口热乎的......“
林英快步走过去,蹲在田埂边。
竹篮里的米粥还冒着热气,她舀起一勺,轻轻碰了碰春生的嘴唇:“春生,喝口粥,甜的。“
春生的睫毛颤了颤,他张开口,米粥顺着嘴角往下淌,林英又喂了半勺,这次他艰难地咽了下去。
第三口下去时,他浮肿的眼皮缓缓掀开,哑着嗓子:“姐姐......粥里有星星味。“
二丫娘愣住,伸手摸儿子的脸——原本按下去一个坑的皮肤,竟慢慢弹了回来。
她“哇“地又哭起来,这次是带着抽噎的喜泪:“活了,我儿子活了!“
林英把竹篮塞进她怀里:“每日喂两次,别烫着。“她转身要走,却被二丫娘拽住裤脚。
女人额头抵着她的鞋面,声音闷在泥土里:“英子,你救了春生,要婶子做啥都行......“
“等秧苗活了,帮我看田就行。“林英抽回腿,脚步却顿了顿,“记着,这米是用后山山泉泡的,别往外说。“
回到家时,李桂兰正靠在炕头补衣服,针脚歪歪扭扭。
见女儿进来,她放下针线:“英英,我听招娣说......“
“娘别问。“林英打断她,从柜底摸出个粗布口袋,“我去趟北坡。“
她钻进柴房,反手锁上门。
指尖刚触到玉坠,眼前便闪过白雾——空间里,寒潭水面只剩尺许深,潭底的碎石都露了出来。
但雾气不再飘散,而是凝成细丝,缠在她前日埋下的稻种上。
那些普通的稻种吸饱了雾气,外壳裂开细小的缝,嫩白的芽尖正往外钻。
林英蹲下来,把二十斤稻种均匀埋进雾最浓的土坑里,又用寒潭水浸过的灵土盖上。
她摸着湿润的泥土,轻声说:“要是这雾真能催生......就救一村人吧。“
三日后的清晨,二丫家田埂围了一圈人。
“这是咋回事?“王木匠蹲在地上,用烟杆拨拉着秧苗,“我家的秧苗早烂成泥了,她家的咋绿得跟春天似的?“
二丫娘攥着衣角笑:“英子说这是北岭神庙前的'醒魂谷',山神托梦让她救急的。“
她蹲下去,轻轻碰了碰秧苗,“昨儿刚种下,今儿就发芽,明儿准能抽叶。“
人群里传来抽气声。
刘大丫挤进来,扒开自家田埂的土,焦黑的烂秧混着泥浆,再看二丫家的田,嫩生生的绿芽整整齐齐立着,叶片上还凝着露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