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运营期间,积分 100 分可换云参观,200 分换竹编体验,” 林羽演示兑换流程,点击 “云参观” 后,屏幕立刻连线卢旺达基地的穆萨,他正带着用户看咖啡套种田:“这是楠竹,验艺草测的苗龄 8 个月,旁边是咖啡树,套种后咖啡产量多了 25%,” 用户留言:“太有意思了!能看到真实的非洲基地,比单纯捐钱有意义。”
辰时半,新功能正式上线,首小时兑换量突破 500 单,其中 30% 用户选择竹编体验。林羽望着后台数据,突然懂得:碳汇众筹的核心不是 “筹钱”,而是 “筹人心”—— 让普通人通过体验感受到非遗的温度,知道自己的 1 欧元不仅买了碳汇,还连接着非洲村民的双手,连接着楠竹的生长。
巳时?研学开营,少年聚首
六巷的非遗生态农场门口,挂着 “全球少年非遗碳汇研学营” 的横幅,来自 10 国的 50 名少年背着行李陆续抵达。小雨带着少年们参观农场:在育苗区,李大叔教大家用验艺草测竹苗叶绿素含量,“泛深绿说明苗健康,碳汇能力强”;在加工区,孙阿婆教编竹编碳汇纪念牌,用 0.3mm 藤丝,每编 3 圈就要用验艺草测韧性;在碳汇监测站,小明演示智能检测仪,3 秒测出一株楠竹的年碳汇量。
巳时半,开营仪式上,小雨举起 “全球少年碳汇公约”:“我们承诺,记录每一株楠竹的生长,测算每一份碳汇的价值,分享每一个非遗的故事,” 各国少年在公约上签字,埃及的阿卜杜勒写下 “用治沙网格守护沙漠”,卢旺达的穆萨写下 “用套种咖啡守护山地”,巴西的卡洛斯写下 “用红木木屑守护空气”。林羽望着少年们的笑脸,突然觉得:这些少年是非遗碳汇最好的 “传承人”—— 他们没有成人世界的利益计较,只有对绿色地球的纯粹热爱,这种热爱,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
午时?坦桑栽竹,防涝见效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六巷基地里,卡鲁玛带着村民们栽种首批 株楠竹苗。苗床旁挖着 1 米深的竹编防涝沟,沟里铺着 0.3mm 藤丝滤网,“雨季雨水多,沟能排水,滤网能防泥土堵塞,” 卡鲁玛边指挥边讲解,六巷技术员小王则用验艺草检测竹苗:“这株苗泛深绿,成活率能达 90%,种的时候要注意根须舒展,” 村民们学得认真,有的蹲在地上扶苗,有的用锄头培土。
午时半,首批竹苗栽种完成,村民们还在楠竹间隙种上木薯。“楠竹长大后能卖碳汇,木薯下个月就能收,” 卡鲁玛拿着测算表,“每户种 2 亩,每月能多赚 200 美元,比种玉米多一倍,” 村民塔托笑着说:“我家孩子明年就能去镇上上学了,不用再帮我种玉米了!” 小王望着整齐的楠竹林和防涝沟,突然懂得:在坦桑尼亚,非遗产业的 “短长结合” 很重要 —— 木薯解决短期吃饭问题,楠竹解决长期增收问题,只有这样,村民才愿意投入,基地才能长久。
未时?枢纽升级,技术辐射
非洲非遗碳汇技术枢纽(卢旺达)的培训室里,挤满了来自坦桑尼亚、布隆迪、乌干达的 50 名传承人。六巷技术员正教大家 “竹纤维小挂件制作”:将楠竹纤维纺成 0.2mm 纱线,织成小碳汇纪念牌,用银草测的银线镶边,牌上刻 “每株楠竹,1 吨碳汇”。
“这些挂件能卖给来非洲的游客,每个能卖 10 美元,” 技术员边演示边说,还教大家用智能检测仪测碳汇:“把仪器贴在竹苗上,3 秒出数据,数据能上传联盟平台,国际买家看到就会下单,” 坦桑尼亚的卡鲁玛操作后兴奋地说:“以前不知道怎么卖碳汇,现在有了仪器和订单,以后再也不用愁了!”
未时半,培训结束,传承人带着竹纤维加工设备和检测工具返回各自基地。枢纽负责人宣布:“下个月会新增‘竹编包装设计’培训,教大家做出口用的竹编盒,对接欧洲的食品订单,” 林羽通过视频观看培训,突然懂得:技术枢纽的 “辐射力” 不是靠设备,而是靠 “教会技术、对接订单”—— 让非洲传承人从 “会做” 到 “会卖”,真正形成产业闭环。
申时?国际合作,环保对接
六巷的全球非遗碳汇联盟会议室里,林羽正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非洲区代表签署合作协议。“WWF 将投入 100 万美元,与联盟在非洲共建 10 个‘非遗碳汇林’,” 代表指着协议,“每个碳汇林种 500 亩楠竹,用六巷的草木检测法监测碳汇,数据纳入 WWF 的全球碳汇数据库,用于抵消跨国企业的碳排放。”
赵阿公补充:“我们会在每个碳汇林设‘少年碳汇监测点’,让当地少年用验艺草测碳汇,记录数据,” 他还展示合作方案:“碳汇林的收益 70% 给村民,30% 用于扩大种植,预计每个碳汇林能带动 80 户村民就业,年碳汇量达 2000 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