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的水稻史诗 - 春播】 – 泥泞中的希望之歌(约公元前5000年,聚焦长江下游河姆渡聚落)
(镜头从北方村落猪圈里肥硕的家猪和孩子们兴奋的笑脸中缓缓平移,跨越千山万水,落在数千里之外,一片截然不同的土地上:长江下游,宁绍平原。 这里水网密布,湖泊星罗,气候温暖湿润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巨大的古木参天蔽日,蕨类和芦苇茂盛得能藏下一头水牛。时间,同样流淌了千年。一个依水而建、规模远超北方河畔聚落的庞大定居点——河姆渡——已经在此繁衍生息了几代人。高脚干栏式建筑(木桩基础,架空地板)鳞次栉比地矗立在沼泽湿地边缘,木栈道连接着家家户户,独木舟静静地泊在水边。空气中弥漫着水汽、草木腐殖质的气息,还有一种独特的、属于未来的清香——那是稻谷的味道。)
河姆渡人的生活,与水和土地的纠缠远比北方粟作农人更深。他们捕鱼、捞螺、猎水鸟、采菱角莲藕,但支撑起这个几千人聚落的核心,却是一种看似柔弱、实则坚韧的植物——水稻。祖先们偶然发现沼泽边野稻可以充饥,经过一代代人的观察、采集、试种,终于摸到了驯化的门槛。但驯化水稻,远非驯养猪崽那么简单。这是一场与天时、水土、虫害争夺每一粒谷实的漫长战争,而春播,就是这场战争最艰苦、最关键的序幕。
清晨,浓重的水雾尚未完全散开,湿润的空气带着刺骨的凉意。聚落里,家家户户的女主人——负责稻作的核心劳力——“禾妹”已经忙碌起来。她蹲在自家干栏屋的平台上,面前摆着几个硕大的陶瓮。陶瓮里装的,是去年秋天精挑细选后保存下来的稻种。
第一幕:神圣的选种
“阿稻!别玩了!过来帮阿妈选种!”禾妹唤着刚满十岁的儿子。男孩阿稻正摆弄着一个小小的骨耜(sì,原始农具)模型,闻言不太情愿地挪过来。
“阿妈,为什么年年都要选啊?稻谷不都一样吗?”阿稻抓起一把稻谷,看着上面残留的谷壳和秕谷。
“傻孩子,当然不一样!”禾妹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这是关乎一年生计的头等大事。“你看!”她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把饱满、沉甸甸、色泽金黄的稻谷,“这些都是好种子,肚皮鼓鼓的,像吃饱了饭的壮汉。种下去,秧苗才壮实,结的穗才多!”她又拨开几粒干瘪、颜色暗淡甚至带点霉点的谷子,“这些就是秕谷、病谷,是‘懒汉’和‘病秧子’!种下去,白白占地方,抢好苗的养分,还可能把病传给整片田!你想秋天全家饿肚子吗?”
阿稻打了个哆嗦,赶紧摇头:“不想!”
“那就仔细点!”禾妹递给阿稻一个底部钻有小孔的厚实陶盆(类似后世簸箕的原始形态),自己则拿起一个更大的陶盆。她把瓮里的稻谷倒进大陶盆,双手端起,在距离地面一尺多高的地方,以一种特定的节奏和幅度,轻轻上下颠簸、左右摇晃。如同进行一种古老的仪式。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那些饱满沉重的谷粒,因为惯性大,稳稳地留在盆底中央;而那些轻飘飘的秕谷、碎屑、草籽,则随着颠簸从盆沿飞散出去,飘落在地。接着,禾妹舀来一陶罐清水,缓缓倒入盆中。更饱满的谷粒瞬间沉底,一些半瘪的、霉变的则浮在水面。她熟练地将浮起的杂物撇掉。
阿稻学着母亲的样子,笨拙地颠簸着自己盆里的稻种。小脸上满是专注。选种,这看似枯燥的重复劳动,却蕴藏着河姆渡人千百年积累的生存智慧:优中选优,去伪存真,生命的希望,就从这最精心的拣选开始。
第二幕:温暖的育秧
选好的种子还不能直接撒向大田。长江下游早春的天气,夜晚依旧寒冷,冰冷的沼泽水直接浸泡种子,幼苗很难存活。
“阿稻,拿那个新编的草席来!”禾妹吩咐道。她在一个避风向阳的屋角空地上,清出一片干燥的区域。阿稻抱来一张用晒干的柔软蒲草编织的大席子。
禾妹在席子上铺上一层厚厚的、晒干揉碎的牛粪、猪粪(感谢北方驯化的传播!河姆渡人也学会了圈养猪并利用其粪便)和腐殖土的混合物,作为温暖的“苗床”。她小心翼翼地将选好的稻种均匀地撒在苗床上,然后拿起一个边缘钻了许多小孔的葫芦瓢,舀起温热的(用陶罐在火塘边加热过)清水,细细地、轻柔地喷洒在种子上,仿佛在给婴儿沐浴。
“阿妈,为啥要用热水?”阿稻好奇地问。
“傻孩子,冷水太冰,种子受了寒,就不肯发芽了!”禾妹解释,“这点暖意,‘骗骗’它们,让它们以为暖和的日子来了,快快醒过来。”
她用另一张蒲草席轻轻覆盖在种子上面,形成一个保暖保湿的“小温室”。“好了,每天早晚,记得用温水喷一喷。等它们冒出白白的、嫩嫩的小芽尖儿,咱们就得忙活真正的‘战场’了。”禾妹看着这片散发着泥土和肥料气息的苗床,眼中满是虔诚的期待。这小小的苗床,承载着全家人乃至整个聚落对秋天的全部指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