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祸水东引,咸阳逐客(公元前237年,咸阳城)
主要事件: 郑国渠“疲秦”阴谋败露,秦王政震怒但最终被郑国说服继续修渠。秦国宗室贵族借机煽动排外情绪,要求驱逐所有非秦国籍贯的“客卿”,矛头直指在秦国占据要职的各国人才。秦王政在盛怒和宗室压力下,下达了“逐客令”。
郑国那句“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的呐喊,如同惊雷般在章台宫回荡,暂时压下了秦王嬴政沸腾的杀意。嬴政胸腔剧烈起伏,死死盯着阶下那个被捆绑却昂首挺胸的水工。理智与怒火在他脑中激烈交锋:杀了这个间谍,固然解恨,但十年之功毁于一旦,那四万顷沃野良田也将化为泡影!这个诱惑太大了!
“押下去!严加看管!”嬴政最终从牙缝里挤出命令,没杀郑国,但也没说继续修渠。郑国被拖出大殿,留下死寂的朝堂和心思各异的群臣。
然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以宗室重臣昌平君、昌文君(皆为楚系外戚,但与本土宗室利益一致)为首的秦国保守势力,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视那些占据高位、手握实权的“客卿”(非秦国籍贯的官员)为眼中钉肉中刺,认为这些外来者抢了本该属于老秦贵族的权位和利益。郑国事件,成了他们最好的弹药!
几天后,宗室贵族们集体发难。章台宫内,气氛比郑国受审时更加凝重压抑。
“大王!”昌平君率先出列,声音沉痛激昂,“郑国一事,触目惊心!此等狼子野心之徒,竟能蒙蔽圣听,耗费我大秦十年血汗!此皆因‘客卿’泛滥,良莠不齐所致啊!”(史载宗室借郑国事件发难)
“昌平君所言极是!”昌文君立刻附和,“想我大秦,自孝公以来,商君(鞅)、张仪、范雎等客卿,确有功绩。然今时不同往日!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诸国),亡我之心不死!如郑国之流,以利诱之,实为间谍者,岂在少数?!”
他环视朝堂,目光刻意扫过几位明显是外来面孔的大臣,继续煽动:“客卿者,无根之萍!其心必异!今日有郑国修渠疲秦,明日焉知不会有人统兵误国、执政法坏?!长此以往,我大秦根基危矣!”
宗室贵族们纷纷跪倒,齐声高呼:
“大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请驱逐所有客卿,肃清国政!”
“驱逐客卿!永绝后患!”
“请大王为老秦人做主!还我大秦朗朗乾坤!”
年轻的秦王嬴政端坐王位,脸色铁青。郑国事件带来的羞辱感和对被欺骗的愤怒尚未消退,此刻又被宗室描绘的可怕前景所冲击。他脑海中闪过吕不韦(已被罢黜)权倾朝野的影子,闪过郑国那张看似忠厚实则“包藏祸心”的脸。愤怒的火苗再次被点燃,烧灼着他的理智:是啊!这些外来者,谁知道他们心里真正向着谁?留着他们,岂不是在身边埋下无数个“郑国”?!
嬴政猛地站起,玄色袍袖带起一阵冷风,声音如同金铁交鸣,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传寡人令!即日起,驱逐秦国境内所有六国客卿! 无论官职高低,有无过错,限十日之内,收拾行装,离开秦国!胆敢延误滞留者,以通敌论处!”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 “逐客令” !一道冷酷无情的王命,如同一把巨大的扫帚,要将所有为秦国流血流汗的外来人才,粗暴地扫出函谷关!
逐客令一出,整个咸阳城瞬间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
驿馆内外: 被勒令离开的客卿们面色惨白,或愤怒捶胸,或掩面哭泣。他们中有为秦国制定律法的法学之士,有训练新兵的将领,有掌管文书档案的文吏,更有像李斯这样身居高位(时任长史,掌管文书及重要档案,是秦王近臣)的重臣。 “天亡我也!苦心经营多年,一朝尽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客卿瘫坐在地,老泪纵横。 “秦人何其薄情!我为秦国殚精竭虑,竟落得如此下场!”一位武将悲愤地砸碎了手中的酒杯。
城门之下: 车马拥堵,人声鼎沸。被迫离境的客卿及其家眷,带着简单的行囊,在秦国士兵冷漠甚至带着敌意的目光注视下,排着长队等待出城。哀叹声、咒骂声、孩童的啼哭声交织在一起,昔日繁华的咸阳城门口,弥漫着末日般的凄凉。
街头巷尾: 一些本土秦人拍手称快:“早该如此!好位置都让外人占了!”“谁知道这些外乡人安的什么心?”但也有理智的商人摇头叹息:“糊涂啊!没了这些能人,生意怎么做?秦国怕是要元气大伤喽!”
在这群狼狈离境的人群中,一个身影格外落寞,却又隐隐透着一股不甘的火焰。他便是李斯,来自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时任秦国长史,位高权重,是秦王身边重要的谋臣和文胆。此刻,他也收到了冰冷的驱逐令。
李斯站在驿馆的窗前,望着窗外混乱的街景,面色沉静如水,但紧握的拳头指节已捏得发白,微微颤抖着。他本是楚国小吏,不甘平庸,辞别恩师荀子时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他西入强秦,凭借过人的才华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从吕不韦门客一步步爬到秦王近臣的位置,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心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