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7日凌晨1点14分,香港广州道地下隧道内的声控灯随着空气流动忽明忽暗。巡警曾国恒刚刚用钢笔在签到簿上画下自己的名字,突然听到背后传来金属撞击声。他浑身的血液瞬间凝固——那是枪栓拉动的声音。
当他回头时,一颗9毫米子弹已经从他的左耳前方穿过,下颚骨被高速冲压震动,震碎了颈静脉。颈静脉如同破裂的消防水管,鲜血喷溅而出,瞬间染红了整面墙壁。
在他身边,另一名警员冼家强遭遇了更为残酷的袭击。当他向前移动时,枪口正对着他的鼻孔,子弹从他的鼻孔射入,后脑勺被击穿,脑浆和鲜血喷溅在他的防弹背心上。
然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现场还有第三个伤者——休班警员徐步高。他戴着假发和墨镜,躺在血泊中,身中五枪,左手紧握着一把生锈的左轮手枪。弹道测试结果让所有人头皮发麻:这把枪正是2001年警员梁成恩遇害时丢失的配枪,也是恒生银行大劫案的凶器。
三具尸体呈三角状躺在血泊中,冼家强在意识模糊的状态下吐出了震撼整个香港警界的话:"开枪的是警员徐步高。"
这起案件不仅震惊了香港,也成为了香港警队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从2001年到2006年,徐步高以警察的身份,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罪行,包括杀害同僚、抢劫银行,最终在一场激烈的枪战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血色起点:石围角邨枪击案
1.1 虚假报警:死亡陷阱的开端
2001年3月13日中午12时,香港梨木树警署接到一个电话。一名自称姓陈的男子投诉梨木树邨松树楼15楼一单位有噪音扰民,并留下了手机号码。很快,巡警赶到现场,但并未发现噪音问题。巡警按照投诉人留下的手机号码打了过去,却无人应答,于是自行离开。
第二天,也就是2001年3月14日中午12时,荃湾警署报案室一个供内部使用、没有录音装置的电话,接到一名自称姓曾的男子投诉石围角邨的音响噪音。五分钟后12时05分,梨木树警署又接获一名曾姓男子的电话,投诉石围角邨"石桃楼A座552室"有音响噪音。
警署于是派了警员梁成恩前往处理。梁成恩是一名年轻有为的警员,年仅23岁,即将步入婚姻殿堂,他的未婚妻已有身孕。谁也没想到,这次看似平常的噪音投诉,竟成了他生命的终点。
1.2 致命邂逅:楼梯间的伏击
梁成恩到达石桃楼A座552室后,发现并没有所说的噪音。12时24分左右,他通过电台报告"没有听到噪音",随后还与同事在电话中商量相约打壁球,但电话突然中断。
仅仅六分钟后,也就是12时30分,警方接到居民报案称在石桃楼B座见到警员倒在血泊中,随后又有居民报警称听到枪响。警方火速派人赶到现场,发现梁成恩躺在五楼552室旁梯间的防烟门前,身中五枪,送医院抢救时已经回天乏术。
梁成恩的配枪(内有六发子弹)和快速上弹器(内有六发子弹)不翼而飞,现场只留下了一个带血的口罩。
法医验尸发现,梁成恩左肩、后颈左方、左胸腔下方、左眉骨及头盖骨中央各中一枪,颈部还有刀伤。弹道分析和血液喷溅的形态表明,梁成恩身中的三枪都属于近距离射击,现场的子弹属于.38口径警用子弹。
特别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枪是紧贴头顶射击,与三合会组织惯用的惩罚手段"雷劈"十分相似。这种处决式的枪击方式,显示出凶手的残忍和冷酷。
1.3 精心策划:完美犯罪的蛛丝马迹
警方调查发现,被投诉的552室实际上是空置的,投诉电话是使用未实名登记的太空卡拨打的。这表明凶手是故意报假案,引诱警员前往。
更令人不安的是,警方在现场发现了被遗弃的口罩,从口罩上提取到了DNA,但无法确定凶手身份。
现场勘查显示,凶手很可能埋伏在楼梯间,趁梁成恩打电话时进行袭击。警方认为,此次行凶显然经过精心设计,并且凶手足够了解警方办案程序,能在短时间内从警员身上抢走枪,说明凶手非常熟悉警方。
最关键的是,警员枪袋有特别的防抢装置,一般人不得其法,很难抢走。这一细节让警方怀疑凶手可能是警队内部人员。
二、血债累累:恒生银行劫杀案
2.1 红色魅影:银行劫案的上演
在石围角邨枪击案发生九个月后的2001年12月5日中午12时10分31秒,荃湾丽城广场的恒生银行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劫。
监控录像显示,一名身穿鲜红色长袖上衣、黑色便服长裤、戴白色手套及墨绿色飞虎队头套、左手持枪的劫匪闯入银行。他身高约1米8,体型偏瘦,动作敏捷。
银行的巴基斯坦籍护卫Khan Zafar Iqbal立刻举枪与匪徒对峙,并以广东话喝止:"做咩事?唔好乱黎!"(干什么?不要乱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