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清晨,四川大邑县王泗镇的空气里还弥漫着川西平原特有的湿润气息。营新街一栋普通居民楼外,几个便衣警察已经蹲守了整整三天。他们紧盯着二楼一扇紧闭的窗户,对讲机里时不时传来低声的指令。根据线报,这里藏着一个近期在网络上异常活跃的"毒枭",其交易量之大足以让经验丰富的老刑警都感到震惊。
上午九点刚过,目标终于出现了。一个中等身材、面色略显憔悴的中年男人提着两个包裹走出单元门,熟练地拨通了快递员的电话。就在他等待快递员的间隙,带队警官一声令下,几名便衣警察迅速上前将其控制。男人先是一惊,随即冷静下来,看着警察严肃的表情,竟露出了一丝诡异的微笑。
"警官,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就是寄点土特产而已。"男人的语气轻松得让人意外。
警察没有理会他的辩解,迅速对其住所进行了搜查。当打开房间角落那个不起眼的蛇皮袋时,在场的警察都倒吸了一口凉气——里面装满了用透明塑料袋分装的白色晶体,足足有四十公斤!按照刑法规定,贩卖超过50克冰毒即可判处死刑,而眼前的数量足以让这个男人"枪毙"八百次。所有人都认为,这绝对是今年破获的最大毒品案。
然而,面对如山的"铁证",被称为罗金成的嫌疑人却异常淡定:"这些真不是毒品,就是些冰糖和明矾,不信你们拿去化验。"他的坦然让经验丰富的刑警们感到困惑,这个看似普通的中年男人,究竟是什么来头?
一、歧途人生:从废品老板到吸毒者
1969年,罗金成出生在四川大邑县一个普通农家。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大山。然而,罗金成从小就不是块读书的料,课堂上坐不住,放学后总爱跟着镇上的"混混"们到处游荡。初中没读完,他就因为打架斗殴被学校劝退,彻底成了街头的"自由人"。
没有了学业的束缚,罗金成更是无所顾忌。他跟着所谓的"兄弟"们学会了抽烟喝酒,很快就染上了各种恶习。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说无果后,只能寄希望于成家立业能让他收心。在父母的张罗下,邻县一位善良的姑娘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罗金成。父母拿出毕生积蓄,在镇上租了个小铺面,帮小两口开起了废品收购站。
婚后的几年里,罗金成确实安分了不少。他和妻子起早贪黑打理废品站,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还迎来了女儿的出生。那段时间,邻居们经常能看到罗金成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废品,虽然辛苦,但脸上总带着满足的笑容。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走向正轨的男人,会在不久的将来跌入更深的深渊。
九十年代中期,罗金成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第一次接触到了海洛因。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尝试,很快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毒品像一只无形的手,慢慢吞噬着他的理智和家庭。他开始变得懒惰颓废,不再打理废品站的生意,整天和"毒友"们混在一起。妻子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以离婚相威胁,都没能让他回心转意。
为了筹集毒资,罗金成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从电视机到洗衣机,最后连废品站的周转资金都被他拿去买了毒品。曾经温馨的家变得家徒四壁,夫妻间的争吵也越来越频繁。2006年,在妻子的苦苦哀求下,罗金成终于下定决心戒毒。他远离了那些"毒友",重新回到废品站干活,但毒瘾留下的后遗症让他始终精神恍惚。
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2010年初,罗金成因为一点小事与邻居发生争执,情绪激动之下竟掏出了一把自制手枪威胁对方。邻居报警后,警方在其家中搜出了这把手枪。因非法持有枪支罪,罗金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同年12月26日刑满释放。
这次牢狱之灾让罗金成有所警醒。出狱后,他再次回到废品站,决心好好过日子,弥补对妻女的亏欠。然而,毒品的诱惑始终如影随形。2015年初,他又开始偷偷吸食冰毒,并且越陷越深。妻子发现后彻底绝望,提出了离婚。2015年4月,法院判决离婚,女儿判给了妻子。妻离子散的打击,让罗金成彻底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二、歪念萌生:从受害者到加害者
离婚后的罗金成独自一人住在废品站的小阁楼里,生活困顿,精神萎靡。他常常整天不出门,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毒瘾发作时,更是痛不欲生。一天,他在一个隐蔽的网络群组里看到有人兜售"高纯度冰毒",价格比市场价低不少,还支持"货到付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罗金成联系了卖家,按照对方要求的方式付了款。
几天后,一个普通的快递包裹送到了他手中。罗金成迫不及待地拆开,却发现里面装的根本不是冰毒,而是一袋晶莹剔透的冰糖。他又气又急,想联系卖家理论,却发现对方已经把他拉黑,QQ号也注销了。被骗的罗金成有苦难言——总不能报警说自己买毒品被骗了吧?这种哑巴亏,只能自己咽下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