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场舞后的失踪:消失在监控盲区的身影
2017年9月23日,眉山市青神县黑龙镇的傍晚带着夏末的余温。新平村村委会广场上,48岁的邵某英收拾好舞扇,笑着和舞伴们道别:“明天早点来,新舞步我还没练熟呢。”她经营的饲料店就在村口,家里还开着养猪场,日子过得红火,最近正忙着给女儿筹备婚事,逢人就夸未来女婿懂事。
晚上8点15分,邵某英踏上回家的路。这段路她走了十几年,从广场到家门口不过五六百米,其中306厂路口到眉青快速通道的三四百米路段,两侧全是农田,没有路灯,也没装监控——这是村里多年未整改的“盲区”。
晚上10点,邵某英的丈夫见妻子还没回来,拨通她的电话,听筒里只有机械的“您所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他骑着电动三轮车沿着广场周边找了两圈,舞伴们都说邵某英早就走了,沿途的农户也表示没见过她。直到凌晨一点,家人踩着露水走遍了附近的田埂和小路,仍不见踪影,天刚蒙蒙亮就跌撞着冲进了黑龙镇派出所。
民警立刻展开调查,调取了广场入口和村口小卖部的监控,最后一帧画面停在邵某英走出广场的背影。刑事技术组在那段无监控路段提取了500余份痕迹物证,警犬顺着气味追踪到农田边就没了方向。“地面全是碎石子,最近又没下雨,痕迹都被破坏了。”侦查员蹲在地上翻看泥土,指尖沾着细碎的沙粒。
走访组找了2000多村民问话,有人提到“最近总看到个戴白帽的男人骑电瓶车在附近晃”,但没人能说清具体样貌。邵某英的女儿哭着提供线索:“我妈说最近准备买门市,家里取了些现金,会不会是被人盯上了?”可翻遍家中和饲料店,抽屉锁完好,钱款分文未少。
这起失踪案成了当地的谜。日子一天天过去,邵家的灯每晚都亮到天明,广场上的广场舞依旧热闹,只是少了个爱领舞的身影,那段无监控的路段也成了村民们傍晚绕行的禁区。
二、夜跑者的失踪:5000小时监控里的“萤火虫”
八个月后的2018年5月13日,青神县的夜晚已经有了燥热感。竹艺大道旁的牛奶店关了门,52岁的彭某换上黑色运动衣,戴上外挂式耳机,像往常一样出门夜跑。她的生活比时钟还准:早上6点开门,晚上9点关门跑步,10点回来等学生买牛奶,独自抚养女儿的十几年里,这是她雷打不动的习惯。
“妈,跑慢点,别往竹林那边去。”女儿在成都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叮嘱。彭某笑着应着:“放心,这条路跑了三年了。”晚上8点59分,监控拍到她从店门口出发,沿着民生路朝竹艺城方向跑去,耳机线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9点10分,彭某经过青神中学门口的监控;9点22分,她出现在竹编博物馆附近,转身往回跑——这是她每天的折返点。按照往常速度,9点40分左右她就该回到店里,可直到10点半,邻居路过时发现牛奶店卷闸门还关着,手机也打不通。
第二天上午10点,送奶的阿姨敲了半天门没人应,赶紧联系彭某的女儿。女孩从成都赶回青神,撬开家门发现空无一人,店里的收银台还留着前一天的营业额,运动水杯放在柜台上,唯独少了妈妈的运动装和手机。下午5点,家属带着寻人启事走进派出所,报案记录上“失踪”两个字,让民警瞬间想起了八个月前的邵某英案。
两起案件的相似性让人心惊:都是中年女性,都在夜间外出时失踪,都消失在监控盲区,且家属均未收到勒索信息。市公安局立刻成立联合专案组,省厅刑侦局也派人赶来指导,四个工作组同时行动:视频组负责排查监控,走访组发动5000多群众提供线索,技术组重新勘查现场,支持组负责数据比对。
视频组的工作最为繁重,他们调取了周边所有公共监控和社会视频,总时长超过5000小时。侦查员们分成三班倒,眼睛盯着屏幕不敢眨,泡面桶堆在脚边,每个人都熬得满眼血丝。“一帧一帧地看,哪怕有个黑影闪过都不能放过。”视频组组长揉着太阳穴说。
6月9日晚上,一名侦查员突然按住暂停键:“这里有个光点!”屏幕上,竹艺大道旁的竹林边,一个微弱的光点忽隐忽现,起初大家以为是飞蛾,反复回放十几次后才发现,光点的移动轨迹和速度,更像一辆两轮车的车灯。“不是飞蛾,是车!”整个办公室瞬间沸腾起来。
三、可疑电瓶车:锁定工业园里的刑释犯
顺着光点追踪,侦查员们还原了这辆车的轨迹:5月13日晚上8点17分,它第一次出现在竹艺大道附近,脚踏板上空空如也;9点05分,车停在竹林边的隐蔽处,骑车人戴着白帽和口罩,大热天还戴着手套;9点46分,车逆向驶离,脚踏板上多了个鼓囊囊的蛇皮袋,袋子边缘还露着一截黑色布料——和彭某运动衣的颜色一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