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命的凌晨
1984年12月3日凌晨0点56分,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上空,突然腾起一股巨大的蘑菇状气柱。这不是普通的烟雾,而是剧毒的甲基异氰酸酯(MIC)气体。伴随着隆隆声,约40吨MIC以高温气体的形式从610号储罐喷出,直冲到33米以上的高空。
工厂周围的空气中立即弥漫着一股浓烈、酸辣的气味。首当其冲的是工厂员工。控制室迅速被毒气吞没,正在轮班的一百多位工人抢着氧气面罩和氧气瓶,大喊着"泄漏",惊慌失措地试图逃往逆风处。然而,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毒气泄漏,他们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毒雾首先袭击了毗邻工厂的两个小镇——贾培卡和霍拉。数百居民在睡梦中直接中毒身亡,没有丝毫挣扎的机会。随后,毒气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南飘散,很快笼罩了整个博帕尔市区。
凌晨1点左右,毒 气到达了博帕尔火车站。那里有不少乞丐和流浪者挤在一起取暖。毒 气弥漫到那里,几分钟之内,便有十多人丧生,二百多人出现严重中毒症状。
随着毒 气的扩散,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许多人被毒气弄瞎了眼睛,他们摸索着前行,跌跌撞撞,希望能走入未受污染的空气中。街道上,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尸体,既有人类,也有牲畜。有些人在奔跑中倒下,再也没有起来;被撞倒、践踏致死的人不计其数。
博帕尔市区有70万居民,其中20多万人在寒冷的夜色中漫无目的地四散奔逃。毒气刺伤了人们的眼睛,许多人呼吸困难,咳嗽声、呕吐声、呼喊声、哭叫声在街上连成一片。
这场灾难造成的后果极其惨重。据统计,直接死亡人数高达2.5万,间接死亡人数约为55万,另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化学事故,被公认是世界"十大人为环境灾害"之首。
二、毒气背后的工厂:致命隐患的积累
2.1 跨国公司的逐利选择
博帕尔毒气灾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印度人口开始急剧飙升,但恰逢1964年印度蝗灾四起,农业受到重大打击,粮食供不应求,导致印度境内饥荒不断。印度政府想通过大规模喷洒农药来应付蝗灾,但自身化工实力不足,连农药都无法大规模生产。
与此同时,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简称UCC)正面临美国国内对化工行业税收增加和环保标准提高的压力。该公司迫切希望在海外建立代工厂,以获取廉价劳动力并规避美国的高标准废物排放要求。
一拍即合之下,联合碳化物公司向印度政府表示愿意帮助解决虫害问题,提出在印度建立杀虫剂工厂。印度政府由于自身化工基础薄弱,为了挽救农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要求。
1969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博帕尔北郊投资建厂,生产杀虫剂。印度政府与联碳公司的合作看似是双赢:印度可以提升粮食产量,解决就业,增加税收;而联碳公司则可以利用印度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占据广阔的印度市场。
经过4年努力,该公司在印度新建了大量农药厂,这些工厂生产的农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印度的粮食危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昆虫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农药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公司不得不向农药中加入更多的甲基异氰酸酯。
2.2 危险物质的生产与储存
甲基异氰酸酯是一种化工原料,具有剧毒。只要空气中含有一点点,就能使人的眼睛感到疼痛;如果浓度稍大,就会致人死亡。在此之前,该公司所有工厂所需的甲基异氰酸酯都需要从美国运来,但随着需求量增加,运费也随之上升。
为了追求更高利润,公司决定在印度博帕尔工业区生产甲基异氰酸酯。但这在当时的印度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工业区旁边就是博帕尔市区,如果这种剧毒原料泄露,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获得印度政府的批准,联合碳化物公司向印度政府保证,他们已经采取了四项安全措施,绝对不会让毒气泄露:
1. 在地下建立了三个液化罐,将甲基异氰酸酯液化储存,前两个用于日常生产,第三个作为备用;
2. 在出气口安装空气净化器,即使有毒气体泄漏,也能在污染环境前被净化;
3. 一旦检测到有毒气体泄漏,立即喷洒大量水用于中和;
4. 最后一道防线是烟囱内的点火装置,可以将有毒气体点燃分解成无毒的二氧化碳。
面对信誓旦旦的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政府认为这些防范措施足够可靠,于是批准了在博帕尔生产甲基异氰酸酯的计划。然而,这些安全措施在灾难发生时却形同虚设。
2.3 安全措施的逐步失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