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破,梁帝被囚,标志着旧时代的终结。但对于苏小蕊和林殊等人而言,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更为艰巨的起点——如何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他们承诺的那个崭新世界。
在商讨新政权核心架构的最高会议上,苏小蕊做出了一个关键提议。
“诸位,”她目光扫过林燮、萧景禹、林乐瑶、萧溱潆等所有核心成员,“旧朝已覆,新朝当立。我们需要一位领袖,来统筹全局,带领大家走过这最艰难的初创时期。”她顿了顿,看向林殊,“我提议,由林殊担任我们新生的‘华夏联盟’的第一任主席。”
她给出的理由充分:林殊年轻有为,思维开阔,既能深刻理解新思想,又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越来越成熟的政治手腕,在军民中威望极高。更重要的是,他代表着新旧力量的结合与新生。
出乎林殊的意料,所有重要高层——包括他的父亲林燮、萧景禹、母亲和两位姑姑——都毫无异议地表达了支持。
他们亲眼见证了林殊的成长,也深知苏小蕊此举的深意:她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和移交领导权,确保新政权的独立性和延续性。
苏小蕊明确补充:“主席之位,并非世袭。首任主席任期五年,五年后,将由符合资格的公民,通过全民选举的方式,投票选出下一任主席。权力,必须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和监督。”
林殊在短暂的惊讶和忐忑后,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以及众人信任的目光。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地接下了这个重任:“我必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就在金陵战役前夕,林殊收到了一封来自云南的密信。
信是霓凰郡主写的。信中,她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林殊的钦佩与思念,并表示想离开云南,前来助他一臂之力。
林殊内心波澜起伏。六年生死两茫茫,他对霓凰的牵挂从未停止。但他更清楚当下的局势和云南穆府的立场。
他回了一封长信,委婉而坚定地拒绝了。然而,霓凰性格刚烈,竟亲自冒险,瞒着父亲云南王,在革命军刚刚控制金陵、局势尚未完全稳定时,出现在了林殊面前。
这是两人分别六年后的第一次见面。没有想象中的激动相拥,只有四目相对时,那一眼万年的复杂情愫。霓凰风尘仆仆,眼中带着倔强和深情,林殊则更加沉稳,眉宇间多了历经沧桑的成熟与肩负天下的凝重。
“你不该来。”林殊叹息道,“云南王…你的父亲,对我们推行的新政,尤其是土地改革和废除世袭特权,极为不满。你此时前来,会让他为难,也会让你自己陷入两难境地。”
霓凰急切道:“我可以说服父亲!或者我不回去了!”
林殊摇头,目光温柔却坚定:“霓凰,我们分离的太久,都变了。
我不再是那个只想着沙场建功的林殊,你也不再是只需考虑穆府利益的郡主。
我们都有了必须承担的责任。回去陪伴你的父亲吧,不要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错过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有些路,需要我自己走。有些选择,需要你自己看清。”
两人在残阳下的金陵城墙上谈了许久,谈过去,谈现在,谈莫测的未来。最终,霓凰理解了林殊的抉择和考量,也明白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已不仅仅是时空,更是立场与理念的潜在鸿沟。
她带着一丝释然与深深的遗憾,返回了云南。这次重逢,没有延续旧情,更像是一场郑重的告别,为各自的人生划下了新的起点。
稳住大局后,新政权开始雷厉风行地推行一系列根本性的改革,核心由林殊主导,苏小蕊则在背后提供完整的方案和思路。
土地改革:这是重中之重。组建专业的测量队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登记造册。
宣布“耕者有其田”,将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使用权按户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颁发土地使用证,彻底废除地主佃农制度。同时,大力推广苏小蕊带来的改良农具和高产粮种,设立农技站,指导精耕细作。
科举革新:彻底打破旧式科举只考经义诗词的局限,林殊宣布推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新型人才选拔制度。
考试科目包罗万象:农耕水利、工匠技艺(建筑、纺织、冶金等)、医术药学、算术格物(基础数学物理)、律法财税、甚至包括出色的管理案例分析和策论。
只要有一技之长,能为国为民做出贡献,都能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位和荣誉。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各行各业人才的积极性。
全民扫盲:苏小蕊将一整套详尽的扫盲计划交给了林殊,包括拼音识字法、简易教材编写、分级教学、夜校设立等。林殊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兴办学堂,强制适龄儿童入学,并鼓励成年人利用工余时间学习识字算术。目标是尽快消除文盲,开启民智。
所有的改革都指向一个核心——削弱和最终消除世袭特权与地方割据。这无疑触动了如云南王这类传统藩镇的根本利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