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动地的狂喜,如同海啸般席卷而过,留下了满地的兴奋余波和一种近乎虚幻的平静。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被层层确认,不再是夜半那令人难以置信的惊雷,而是变成了铁一般的事实,浸润到围城部队每一个角落,也悄然向着死寂的古城内部渗透。
然而,部队并未立刻开拔入城。庞大的城市接管工作千头万绪,傅作义部的改编、防务交接、治安维持、以及如何避免刺激城内民众和残余势力,都需要极其周密和稳妥的安排。命令传来:各部队原地待命,继续维持现有警戒态势,同时加紧进行入城政策纪律教育,等待最后的入城命令。
于是,一种奇特的、混合着极度兴奋与按捺等待的新状态,取代了之前那种压抑的“沉寂”。田村及其周边驻扎的解放军战士们,脸上都带着掩不住的笑意,走路脚步都轻快了许多,彼此见面打招呼,不再是“吃了没”或“工事挖得咋样”,而是“嘿!快进城了!”“到时候可得好好看看紫禁城!”
但具体哪一天进城?以何种形式?大家依旧在猜测和等待。只是这次的等待,充满了甜蜜的焦灼和灿烂的期盼,与之前那种对着冰冷城墙、担忧流血牺牲的沉重等待,已是天壤之别。
连续几天,部队都在进行高强度的入城纪律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被反复强调,甚至更加细化:不准随便进入民宅,不准借用老百姓的东西,不准私自征用物资,对待市民要和气,买卖要公平,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北平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干部们讲得口干舌燥,战士们听得认真无比,他们深知,这是一场不同于真刀真枪的“新战斗”,代表着人民军队的形象,决定着能否真正赢得古都的人心。
林瀚章也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作为连里文化水平较高的骨干,他需要协助指导员郑怀远准备材料,给战士们讲解北平的历史文化,加深大家对保护古城重要性的认识。他讲述紫禁城的宏伟,颐和园的秀美,胡同四合院的生活气息,战士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神里充满了对即将亲眼目睹这些只在传说中听过的事物的向往。
工作间隙,林瀚章喜欢一个人走到驻地旁边那个小小的土坡上。这里视野开阔,可以远远望见北平城墙的轮廓。如今再看那青灰色的巨影,感觉已完全不同,它不再是冰冷的、充满敌意的军事目标,而是一座即将回归人民怀抱、等待他们去守护和建设的伟大城市。一种历史参与者的豪情,时常在他胸中激荡。
这天下午,天气依旧寒冷,但北风似乎减弱了些,惨白的太阳有气无力地挂在天上,勉强洒下一点稀薄的暖意。又一次纪律学习会后,林瀚章信步又走上了那个小土坡。他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来消化这巨大转变带来的复杂心绪。
山坡上荒草枯黄,岩石裸露,一片冬日的肃杀景象。他漫步着,脑子里还在回想着刚才会上强调的纪律条款,以及战士们提出的各种有趣问题(“教导员,北平的电车是啥样的?能坐吗?”“城里人真的一天洗一遍澡?”)。
忽然,他的目光被山坡背风处的一堆乱石吸引了。在那冰冷坚硬的石缝之间,一抹极其娇嫩、却又异常扎眼的亮黄色,猝不及防地撞入了他的眼帘!
那是什么?
他几乎以为自己眼花了。在这片依然被严寒牢牢掌控的土地上,怎么会有如此鲜艳的颜色?
他快走几步,小心翼翼地靠近,生怕惊扰了什么。蹲下身,仔细看去。
是真的!
那是几株极其瘦弱却又无比顽强的迎春花!它们的根茎深深地扎在贫瘠的石缝里,纤细的枝条在寒风中微微颤抖,却毅然举起了几朵刚刚绽放的、喇叭状的小花。那花瓣是那样娇嫩,仿佛吹弹可破,颜色却是那样纯粹、那样明亮、那样热烈的嫩黄,像一小簇凝固的阳光,又像是一点点迸发的金色希望,在这片灰黄枯寂的背景中,骄傲地宣示着自己的存在。
严冬尚未完全退去,百草仍未萌动,它们却已迫不及待地、勇敢地探出头来,报告春天即将到来的消息。
林瀚章怔住了。他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凝视着这几朵小小的、却蕴含着无穷力量的花朵。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耳边呼啸的风声似乎远去,身后军营隐约的嘈杂声也消失了。他的整个世界,仿佛就只剩下了这石缝间倔强绽放的几点嫩黄。
一种难以言喻的、强烈的感动,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涌遍了他的全身。他经历过战场的残酷,见识过死亡的冰冷,也刚刚体验了胜利狂欢的炽热,但眼前这静默的、微小的、却又无比强大的生命奇迹,带给他的震撼,竟是如此不同。
这是生命对严寒的抗争,是希望对绝望的宣言,是春天对冬天发出的、不可抗拒的讯号。
它们那么弱小,却又那么坚韧。就像他们这支军队,就像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无论经历怎样的严冬和摧残,总能顽强地存活下来,总能等到冰雪消融、春暖花开的那一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