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衙深处的这间小小办公室,此刻如同惊涛骇浪中一座孤悬的礁石。窗外的重庆早已沉入黑夜,唯有远处零星灯火与天上疏星遥相呼应,更衬得室内一盏孤灯,昏黄如豆。
林闻溪独坐灯下,四周是堆积如山的卷宗、报表、被打回重写的申请文书,以及那份字字斟酌、却屡遭质疑的《战时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纲要》修订稿。白日的喧嚣与斗争似乎暂时被关在了门外,留下的只有一片沉重的寂静,和灯芯偶尔爆裂的细微噼啪声。
他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这疲惫并非源于身体的劳顿,而是来自精神上的重压与孤立。纵火案的余悸未消,何敬之派系利用规则层层设卡的无形之网越收越紧,梁启远的选择则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对旧日情谊最后一丝幻想。医政会议上的风云,乡民冲衙的急救……一幕幕在脑海中交错浮现。
阻力远比想象中更为系统、更为顽固。它们并非单一的敌人,而是一张弥散在空气里的网,由偏见、利益、惰性、乃至看似公正的规章程序编织而成,无处着力,却又无处不在,缓慢地消耗着他的精力与时间。
推广新政,举步维艰。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刁难。一份急需的药材采购批文,可能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格式问题被退回重写;一次计划中的培训,可能因场地“突然另有安排”而无限期推迟;就连调用一名可信的人手,也可能需要经过数道无关部门的会签。
伊万诺夫先生那边传来的消息也不乐观。实验室的合作虽在推进,但所需的某些关键试剂和设备,因国际运输线路被战火封锁,迟迟无法到位,影响了更深入验证的进度。这使他在应对“科学性质疑”时,少了一枚有力的砝码。
陈济棠部长虽态度明确,但其权力亦非无限,需平衡各方势力,有时不得不有所妥协。那条试图另辟的“战时特殊医疗资源管理协调办公室”的渠道,从构想变为现实,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内部阻力,推进缓慢。
林闻溪甚至能隐约感觉到,一双双看不见的眼睛正在暗处注视着他,等待他犯错,等待他疲惫,等待他露出哪怕一丝一毫的破绽。
孤独感如同潮水般涌来。他仿佛独自一人,擎着一点微光,在无边的暗夜里前行,四周是潜流的敌意和冰冷的沉默。他知道自己肩负着许多人的期望——陈部长的、前线医者的、那些渴望得到救治的普通士兵和百姓的,还有顾静昭无条件的支持。但这一刻,那些期望也化作了沉重的负担,压在他的肩头。
他提起笔,试图继续修改那份纲要,却发现思绪滞涩,难以下笔。放下笔,他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跳跃的灯焰上。
真的要继续吗?这条路如此艰难,是否应该暂时迂回,甚至蛰伏,以待更好的时机?一个声音在心底诱惑着。
但下一刻,白日里那些乡民绝望的眼神、孩童青灰的面孔、以及抓住他衣角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般颤抖的手,清晰地浮现眼前。还有李正雄在战火中的嘱托,祖父在青囊旁的教诲……
“医者之道,在于坚持。”他仿佛听到祖父低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是的,坚持。纵然孤身一人,纵然前路晦暗,纵然阻力万千,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有些路,必须有人去走。他并非为了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为了在那场席卷全国的巨大苦难中,尽可能多地保住生命,减少痛苦。
这盏孤灯所守护的,不仅仅是一间办公室,一份文件,更是一个信念,一份承诺。
他深吸一口气,重新拿起笔,目光变得沉静而坚定。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一字一句,重新勾勒着那条艰难却必须走通的道路。
窗外,夜色最浓,但他知道,黎明终将到来。而在黎明到来之前,他必须守好这盏灯,无论多么孤独,无论还要等待多久。
孤灯如豆,映照着伏案疾书的身影,直至晨光微熹。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针途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