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月隐星稀,厚重的云层吞没了天光,青玄湖坊市仿佛沉入墨池,唯有零星几点阵法灵光,如同溺水的星辰,在远处的黑暗中挣扎。
迎仙居客栈内万籁俱寂,连平日里最细微的虫鸣也销声匿迹。隔壁房间,王道长气息悠长平稳,与周遭灵气达成和谐的共鸣,显然已深入定境,对外界浑然不觉。
而在这一片深邃的静谧中,叶秋的客房内,另一种形式的“活跃”正在上演。
他并未如寻常初入道途的稚子般,因兴奋或焦虑而辗转反侧,也未刻板地按照白日的教导去艰难感应那渺茫的气感。他如同一位即将进行精密手术的主刀医生,在黑暗中缓缓坐起,盘膝跌坐,脊背挺得笔直。五岁孩童的身形在昏暗中更显弱小,但那双眼眸睁开时,其中闪烁的并非孩童应有的懵懂或困倦,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光芒在交替——一种是属于顶尖学者进行危险实验时的极致冷静与专注,另一种,则是深藏于这冷静之下,对于探索未知、挑战权威的,一丝近乎本能的兴奋与炙热。
白日里王道长的谆谆教诲,那套被奉为圭臬的《引气诀》,此刻在他脑海中不再是需要膜拜的经典,而是一份充满了变量和优化空间的“研究草案”。古法?传承?在他经历了信息爆炸的前世,见证了无数“真理”被颠覆的智慧看来,所谓的“古法”,往往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认知局限中的“较优解”,而非“唯一解”,更非“最优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心中默念着这句刻入灵魂的信条。
今夜,他将以自身这具融合了异世灵魂、拥有“五行混沌”潜质的躯体,作为最精密的实验室,进行一场关乎修行根基的严谨对照测试。
第一组实验:对照组 —— “古道”的迟滞。
他首先彻底收敛了自身那源于“源初道纹”和混沌灵根的对灵气的天然亲和力与掌控力,将自己模拟成一个最普通、甚至资质偏下的初学孩童。意念小心翼翼地引导着,试图从那所谓的“最佳入口”——手太阴肺经,引入天地灵气。
过程缓慢得令人心焦。灵气如同黏稠的胶水,极其不情愿地、一丝丝地渗入那条相对纤细的经脉,带来一种微弱而迟钝的酸麻感。随后,这股微弱的气流,开始按照《引气诀》规定的复杂路线,迂回曲折,如同溪流穿过布满乱石的浅滩,艰难地向丹田气海汇聚。每一个穴位转折,都像是一道无形的闸门,消耗着本就不多的能量。
叶秋的神识如同最精密的传感器,记录着一切:
* 灵气吸纳速率: 设定基准值为1.0。实际观测:0.8-1.2区间波动,极不稳定。
* 经脉负荷度: 轻微,但伴有持续的滞涩感。
* 能量抵达气海转化率: 经过漫长路径和多次转折损耗,最终沉入气海的灵气,不足引入量的百分之四十。大部分能量浪费在途中的“摩擦”与“泄漏”。
* 主观感受: 冗长、憋闷、效率低下,如同身着重铠行走。
“实验记录:方案A,古道法。安全性高,兼容性强,但效率极其低下,能量损耗惊人,耗时漫长。适用于资质平庸、无人护法、追求绝对稳妥者。” 他冷静地给出评价。
第二组实验:优化尝试一 —— “主干道”的奔流。
没有丝毫停顿,叶秋开始了下一步。他稍稍放开了对自身能力的压制。神识微动,头顶百会穴——那扇被古道舍弃的“正门”,悄然洞开。
刹那间,感受截然不同!
精纯的天地灵气仿佛找到了宣泄口,化作一道温和却无比迅捷的溪流,不再是渗入,而是主动涌入!灵气不再分散至四肢末梢,而是沿着人体中轴线上最宽阔、最坚实的“高速公路”——任督二脉等主干经脉,沛然直下!强大的能量流瞬间充盈经脉,带来清晰的鼓胀感和一丝能量高速流动产生的灼热。
叶秋全神贯注,超过九成的心神都用于精确调控。他的神魂之力如同无数只无形的手,精细地调节着灵气的流速、压力,确保其在每一条经脉的承受极限边缘高效运行,却又不会造成任何损伤。
数个周天循环下来,数据反馈迥异:
* 灵气吸纳速率: 稳定在3.5,是古道法的三倍以上!
* 经脉负荷度: 中度偏高,需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神识控制,对经脉本身的强韧度也有要求。
* 能量转化率: 提升至百分之七十!因路径缩短、损耗大减。
* 主观感受: 畅快、迅猛,充满力量感,但对控制力要求极高,精神负荷大。
“方案B,效率显着提升,证实‘主干道优先’思路正确。但门槛高,风险并存,非心志坚韧、神识强大、且对自身经脉有精确了解者不可用。” 他看到了优化带来的巨大收益,也清晰认知到其限制。
第三组实验:终极优化 —— “混沌场”的共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