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参数校准:以第一阶压力为基准单位1‘青云压’(GYP)。”
他一边以看似“步履维艰”的速度,一步一阶、极其“吃力”地向上走着,一边将庞大无匹的神魂之力如同亿万条无形的传感器探针,极致细化地铺展开来,感知、测量、记录着周身那无形力场的每一个微观细节与宏观变化规律。
“第一阶至第十阶:压力梯度平稳上升,增长率恒定,每秒增加0.008 GYP。”
“第十一阶至第五十阶:梯度开始非线性提升,增长率提升至每秒0.045 GYP,符合指数函数初步模型。”
“第五十一阶:监测到第一次明显的压力阶跃,瞬时增幅达15.3%,疑似经过预设的阵法强化节点。后续增长率恢复至每秒0.05 GYP……”
他不仅精确计算着宏观的压力强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更深入到力场作用的微观层面进行剖析。
“力场对肉身的物理压力分布分析:非均匀加载。足底承压最大,峰值压强约占总体35.7%;膝关节次之,为21.2%;腰椎部位15.8%……发现持续存在的微观压力不均现象:在左前方约三寸处,存在一个稳定的弱压区,强度低于周围平均值3.1%,疑似因石阶表面天然纹理或下方灵脉微小波动导致。”
“灵力滞涩效应频谱分析:主要干扰频段位于低中频区,对灵力流动速度平均抑制率为阶跃压力的1.5倍。效应随压力增大而增强,关系呈正相关。”
“精神威压波段监测:稳定作用于低Gamma波段(40-45 Hz),意图干扰注意力集中,诱发焦虑、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波段模式固定,缺乏自适应变化能力,易被适应性强的个体逐渐免疫。”
这些海量的、多维度的实时数据,在他脑海中飞速汇聚、碰撞、整合,迅速构建起一个关于“登仙路”复合力场的极其精确的、可预测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能精准预测前方任意一阶的综合压力值,更能微观定位出力场中的“低压缝隙”、“能量湍流区”以及“高压核心点”。
基于这个近乎完美的实时模型,叶秋开始以一种超越凡人理解的方式,“优化”自己的登阶过程。
他不再是无意识地抬腿迈步。而是根据脑海中不断刷新的压力分布图、梯度变化率以及自身生物力学模型,下意识地、极其精妙地微调着每一步的落点、角度、步伐的节奏、甚至身体重心转移的轨迹。
在旁人看来,他只是一个走得异常缓慢、身形微微摇晃、小脸憋得通红、仿佛随时会倒下的小小孩童,是坚持到现在的考核者中最“勉强”的一个。
但实际上,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暗合天道,精准得令人发指:
左脚落在第***阶时,刻意偏向右侧半寸,恰好避开了了一个微小的、因石纹磨损形成的能量湍流点,使得足底承受的冲击力减少了约百分之二点五;
右膝在踏上第***阶的瞬间,以一种违反常人体工学的、极其细微的弧度弯曲,巧妙地将原本应由膝关节软骨单独承受的大部分剪切力,高效地分散到了强韧无比的大腿股四头肌群与跟腱;
他的呼吸节奏,甚至毛孔的开阖,都随着那精神威压的固定波段,进行着一种对抗性的、精准的韵律调整,如同发射出特定的“抗干扰”波动,将那试图侵入识海、引发焦躁的负面情绪波动,悄然中和、化解于无形;
他甚至能提前零点三息,精准预判到前方第***阶会有一个因阵法节点叠加导致的压力陡增!于是提前调整全身肌肉的协同收缩状态,如同最精密的弹簧系统蓄势待发,在压力峰值降临的刹那,以一种近乎“卸力”的方式,将狂暴的冲击力均匀导入脚下石阶,并以最小的能量损耗将其承受、转化。
他行走的姿态,渐渐带上了一种奇异而和谐的韵律,看似缓慢笨拙,实则稳定、高效到了极致。如同一位顶级的结构力学大师,在飓风眼中不断微调着摩天大楼的每一个阻尼器与承重结构,使其在极限负载下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与能量效率。
周围,不断有人发出不甘的怒吼或绝望的哀嚎,捏碎玉符化作白光消失。也有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相对扎实的根基,汗如雨下,衣衫尽湿,如同蜗牛般一寸寸向上艰难攀爬,但速度明显越来越慢,每一步都伴随着沉重的喘息和骨骼的咯吱声。
而叶秋,依旧保持着那看似“摇摇欲坠”却始终不倒的步伐,不紧不慢,甚至还有余暇分出一丝心神,去“阅读”两侧古老石壁上那些看似天然风化、实则暗合某种天地至理、可能与这庞大压力场同源共生的天然石纹——那或许是构成这天地伟力的原始“道纹”印记。
“压力场宏观结构解析:与‘重力叠加’、‘空间束缚’、‘灵能镇压’三类高阶基础道纹组合高度相关,但组合方式极为精妙,充分利用了山势地脉的天然增幅效应。整体能量利用效率,初步估算在百分之四十六点八左右,远高于‘问心路’幻阵。核心控制与能量调度枢纽,应位于山巅主殿或某座主峰内部,与护宗大阵‘七霞流光阵’存在能量交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