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狭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依旧是柳如霜一马当先,剑意微吐,警惕地步入黑暗。众人鱼贯而入,初极狭,复行十余步,眼前豁然开朗。
这是一间并不宽敞的石室,方圆不过数丈,却给人一种异常空旷、宁静之感。石室顶部,镶嵌着七颗鸽卵大小、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的夜明珠,虽历经漫长岁月,灵光已失大半,依旧散发着柔和而持久的微光,照亮了室内的简单陈设:一石床,一石桌,一蒲团。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石床之上,一具身披早已腐朽成灰烬的暗金色道袍的骨骸,保持着五心朝天的盘坐姿势。骨骼并非森白,而是呈现出一种温润如玉、隐隐透着金色光华的色泽,仿佛不是死物,而是某种艺术的结晶。骨骸之上,感受不到丝毫阴森死气,反而残留着一股淡泊、高远、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磅礴威压,虽岁月流逝而未曾彻底消散,令人心生敬畏。这位前辈,生前修为定然远超金丹,很可能是一位触摸到了元婴门槛、甚至更高的存在!他于此寂寥秘境深处安然坐化,仿佛只是陷入了某种深沉的定境,带着一种勘破生死、回归天地的宁静与苍凉。
众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石桌上唯一的一件物品所吸引。那是一枚长约半尺、宽约两指的青色玉简,颜色暗淡,表面布满了细密的、如同蛛网般的裂痕,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彻底碎裂。它就那样静静地躺在积满尘埃的石桌上,仿佛已经等待了千万年,等待着能将其中信息传承下去的有缘人。
“这位前辈……至少是金丹大圆满,甚至可能是元婴真君!”林风感受着那骨骸残留的、如同高山仰止般的威压,肃然起敬,躬身行了一个大礼。元婴修士,在青云宗也是长老级别的存在,足以开峰立派!
周瑾的目光则更多地落在玉简上,带着惋惜:“玉简损毁严重,灵性流失殆尽,不知其中还能保存多少信息,恐怕……”
叶秋缓步上前,并未立刻去动那玉简,而是先整了整衣冠,对着那具安然坐化的骨骸,极其郑重地、一丝不苟地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无关修为高低,这是一种对求道者、对先行者的尊重,是对其于此寂寥之地坚守道心、最终坐化的那份孤高与苍凉的敬意。
礼毕,他才小心翼翼地伸出双手,如同捧起稀世珍宝般,将那布满裂痕的玉简拿起。玉简入手冰凉,触感粗糙,神识沉入其中,果然感受到一股强大的阻碍与混乱,绝大部分区域的信息都已模糊、断裂、消散,如同被时光长河冲刷得支离破碎的沙画。
他凝聚全部心神,如同最耐心的考古学家,在信息的废墟中仔细搜寻。掠过无数无法辨识的碎片,避过一道道因结构破损而形成的能量乱流,终于,在玉简最核心、保护得相对完好的区域,他捕捉到了一段相对连贯、却依旧有明显缺失的记载。
开篇几个古朴苍劲、仿佛蕴含着大道韵律的大字,如同惊雷般劈入他的识海:
《五行归一述道篇》· 残
五行归一!
叶秋的心神猛地一震,如同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这四个字,与他苦苦追寻的“四修合一”、“溯源归一”之道,何其相似!甚至可以说,是更为宏大、更为根本的阐述!
他迫不及待地沉浸其中。这并非具体的修炼功法,更像是一位境界高深的古修士,对自己毕生探索“大道归一”之路的心得体会与理论推演。着者观点极为超前,认为天地万物,无论显现为何种形态,其本质皆可追溯至五行根基及其演化。修士修炼,不应拘泥于单一属性,更不应视五行相克为壁垒,而应洞悉其相生相化、循环不息的本相,最终寻求五行之力的圆融平衡与……终极归一!
文中精辟论述:“……世人皆言水火不相容,金木相克伐。谬矣!火非克水,乃蒸水化气,升腾为云;水非克火,乃聚气成雨,润泽生灵。金非克木,乃斧凿雕琢,塑木成器;木非克金,乃根系盘结,蕴矿藏金……五行非相克,实乃相化相成,循环往复,构成天地运转之基。欲求无上大道,必先破心中属性之藩篱,窥见五行流转之本质真相,纳万般灵源于一炉,化千种法门为一炁,方有望触及混元太初之境……”
看到这里,叶秋只觉豁然开朗,仿佛一直笼罩在前行道路上的重重迷雾,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开了一道缝隙!这与他“万象源纹”解析万物本质的思路,何其契合!
更让他心神激荡的是下文:“……然,归一之路,步步凶险,犹如逆水行舟。五行之力,属性迥异,能量层级、波动频率乃至道韵意境皆不相同,强行融合,犹如以凡俗炉鼎熔炼神铁仙金,必致剧烈冲突,能量失控,轻则经脉尽断、修为尽废,重则道基崩毁、身死道消,魂飞魄散……余穷尽三百余载光阴,遍览古籍,推演万法,略有所得。其关键,在于以‘神’为牵引之绳,以‘意’为沟通之桥,于丹田气海之上,神魂识海之下,构筑一‘虚丹’之雏形框架。此框架非实体,乃神意所化,规则所构,可暂纳异种灵力,以其内在玄奥平衡之力,调和冲突,维系脆弱之平衡,为最终归一奠定基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