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裹挟着亘古以来未曾消散的枯朽草茎与尘土气息,自北方的天际线咆哮着席卷而来,撕裂了低垂的铅灰色云层。它掠过一片无边无际的贫瘠,大地呈现出病态的灰黄,像一块巨大的、褪了色的兽皮。空气被这股狂暴的力量刮得干燥粗涩,吸入肺腑如同吞咽着细小的砂砾,无情地摩擦着行路者的喉咙。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呛人的苦涩。
公刘挺立在简陋土坡的最高处,那身用粗葛与兽皮缝制的长袍下摆被风猛烈地撕扯。枯草的碎末和细小尘土的颗粒,如同不怀好意的蛇,寻隙钻入他的鼻腔,带来一阵阵酸涩的刺激。他像一块亘古的磐石,定定地矗立着,目光穿透漫天飞舞的尘沙,凝重地投向更南方的天际。那目光沉重得能承受一个部族的命运,里面没有恐惧,只有无尽的忧虑与沉甸甸的责任。极目所至,天与地在沙尘中混沌一体。
在土坡的下方,缓慢流动的,是公刘率领的、如同迁徙蚁群般的周族队伍。它蜿蜒曲折,在灰黄色的地平线上拖出一条沉重的墨线。人声嘈杂,混杂着轮轴的嘎吱呻吟——那是装载着寥寥家当、沉重的陶罐和水囊的简陋牛车发出的不堪重负的声响。牲畜的哞叫、嘶鸣和偶尔喷出的响鼻在队伍中此起彼伏,与车轮声、人语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支低沉、沙哑、疲惫却又蕴含着顽强生机的古老乐章。这是一支在死亡边缘挣扎求生的部族进行曲。
每一个男人,肩膀都已被绳索勒出深深的血痕,他们背负着草席、兽皮帐篷、破损的石锄石镰,仿佛将整个迁徙的艰辛都扛在了背上,步履蹒跚。妇人们怀中紧护着用粗麻布包裹的婴儿,臂弯里小心翼翼搂着残破的陶罐——那是他们从遥远的故地带来的最后一点家园的念想,或许是少得可怜的粟种,或是象征先祖的一点灰烬。稍大些的孩子紧紧拽着母亲被风扯动的衣角,小脸上刻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疲惫和惊惶,眼神深处是颠沛流离的烙印。所有成年人的脸上,都被风沙和绝望雕刻出深深的沟壑,那是一种近乎木然的沉郁,仿佛已融入骨血。
他们从曾经安居的幽地被迫迁徙,身后是商王廷轻蔑的放逐和无尽的追索。脚下这片他们跋涉了数月才抵达的陌生之地,被称作“豳”。在富庶奢靡的商王廷眼中,这仅仅是一个遥远得几乎被地图遗忘的角落,一片贫瘠到连飞鸟都不愿筑巢的荒原方国。商王将这片不毛之地,连同族长的头衔一同抛给公刘,带着一丝打发麻烦的随意。然而对公刘和他身后的周族来说,这里是他们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才挣扎抵达的、唯一的希望之地——不是为了荣耀,只是为了活着,为了不再如丧家之犬般在这片大地上无休止地流浪。
“祖灵在上,庇佑我族!”公刘低沉的声音响起,在呼啸的风中异常清晰,如同被迁徙路上的无数砂石磨砺过一般粗粝。他缓缓抬起右手,摊开粗壮、布满老茧和裂口的粗糙手掌。掌心躺着一小捧颜色略深的、来自他们幽地故土的泥土。这是离开时,他固执地从那片沾染了祖先精魂的土地上亲手掘起的最后一点念想。他的眼神依旧死死锁着前方那片在风沙中若隐若现的豳地,声音带着宣誓般的决绝:“豳地,从此便是周族新的家园了!吾等将在此扎下根脉,繁衍子嗣!”
一阵更猛烈的北风卷来,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拂过他摊开的手掌。那珍贵的故土,如同细碎的金沙,簌簌地从他指缝间滑落,眨眼间便没入了脚下同样灰黄却全然陌生的土地。视线所及之处,迎接他们的并非沃野千里的幻景。在低洼处,大片沉寂的沼泽在初冬的阳光下反射着幽绿的光,水草腐败的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腥味,如同死亡张开的冰冷巨口,散发出令人心悸的腐朽气息。
“安营!扎寨!”公刘的声音如同军令,穿透风声下达。疲惫的族人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再次转动起来。没有欢呼,只有压抑的喘息和工具敲打地面的闷响。男人们拖着沉重脚步,在背风的坡地开始挖掘简陋的地穴。妇人孩童则在颤抖中,用冻僵的手支起低矮歪斜的棚架,铺开散发着陈年霉味的草席。黄昏逼近,阴冷刺骨。几个孩童围在微弱的新点起的火堆旁,饥饿的肚子发出咕噜声,母亲用残破陶罐融化着雪水,罐底翻滚着几片晒干的苦菜叶子和屈指可数的粟粒。炊烟在寒风中扭动上升,带着苦涩的焦糊味。
公刘巡视着这初具雏形的临时居所,走过每一处篝火。火光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跳跃,映照出深如沟壑的皱纹。他俯身摸了摸一个饿得蜷缩在兽皮里的孩子的额头,声音放得极低:“快了,娃儿,等开出地来,就有吃食了。”孩子茫然的眼神里映着火光。公刘起身,望向那片泛着死亡绿光的沼泽深处,眉头锁得更紧。沼泽无声地伸展,寒气四溢,那里将是他们生死存亡的第一道战场。
严冬的冰雪如同吝啬老人的糖霜,薄薄一层覆盖在豳地上,稍纵即逝。刺骨的寒风依旧是最无情的主宰,但大地深处,已被阳光汲取了些微暖意。初春的迹象如害羞的处子,悄然潜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