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殿内,混沌气流如丝绦缠绕,殿心悬浮的鸿蒙盘忽绽七彩霞光。龙宇一袭玄金龙纹道袍立于盘前,九爪金龙虚影在身后若隐若现,指尖道力轻触盘面,引得亿万道金色纹路如活物般流转——这是他继巫妖劫后首次以鸿蒙盘深窥人族气运脉络,目标直指三皇五帝落幕、大禹治水之后的千年变局。
玄冥一袭墨色祖巫长袍静立侧旁,玉指轻捻垂落的青丝,目光落在鸿蒙盘上不断变幻的光影:“自舜传位于禹,人族治水初见成效,可这气运流转间似有暗滞,莫非后续仍有波折?”她话音刚落,鸿蒙盘上忽有大水虚影翻腾,无数人族百姓在洪水中奔逃,而后一道身披麻衣、手持耒耜的身影踏浪而来,正是治水的大禹。
龙宇指尖道力微凝,盘面光影骤变:“禹治水需经十载,其间需凿龙门、疏九河,更要破共工余部引发的水患。你看此处——”他指向盘上一处泛着黑气的区域,“共工旧部不甘覆灭,欲借洪水搅乱人族气运,幸得玄空派鸿蒙宗弟子暗中相助,以阵法稳固河道,才助禹渡过此劫。”
随着道力注入加深,鸿蒙盘上的大水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平原上百姓聚居,筑起城池,更有青铜鼎立于城中央,鼎身刻满山川鸟兽纹路。玄冥眼中闪过诧异:“此乃九州鼎?竟在此刻铸成?”
“正是。”龙宇颔首,声音带着几分悠远,“禹治水成功后,收天下九州之金铸九鼎,以鼎象征九州一统,人族气运自此凝聚,三皇五帝开创的基业得以延续。然九鼎铸成之日,亦是夏王朝启幕之始——你且看盘上那道渐强的紫色气运,便是禹之子启的命格。”
话音未落,盘上光影再变:禹晚年本欲循禅让制传位于伯益,却见启率部众于钧台会盟,以“父传子继”为由夺位,伯益虽有不满,却因启手握重兵、又得人族大部分部落支持,最终只能退让。自此,禅让制终结,世袭制开启,夏王朝正式建立,启成为夏朝首位君主。
“竟有此变?”玄冥眉头微蹙,“禅让制乃三皇五帝定下的规矩,启此举岂非人族气运的转折?”
龙宇轻轻摇头,指尖划过盘面,引动更多光影:“禅让制需以‘贤’为基,然历经五帝,人族部落渐成势力,各部族更愿追随有血脉传承、手握实权者。启夺位虽破旧制,却也让人族从松散部落联盟走向集权王朝,气运虽有短暂波动,终归是向前流转。你看夏朝百年间的景象——”
盘上浮现出夏朝都城斟鄩的盛况:城内宫殿巍峨,百姓耕作有序,青铜冶炼技术日渐成熟,不仅能铸鼎,更能打造兵器与农具;史官开始记录年月,将帝王事迹刻于甲骨之上;更有律法初定,规范百姓言行。只是到了夏朝中期,盘上光影忽显昏暗,一位身着华丽王袍的君主沉迷酒色,宫殿内夜夜笙歌,城外百姓却因赋税繁重、灾荒频发而流离失所。
“此乃夏桀?”玄冥一眼认出那君主的命格气息,“传闻他暴虐无道,莫非夏朝亡于他手?”
“正是。”龙宇道力加重,盘面光影急转:夏桀宠爱妺喜,为博其欢心建酒池肉林,杀忠臣关龙逄,更对不满的部落大肆征伐。此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渐崛起,首领汤仁政爱民,收留夏朝流民,更得伊尹辅佐——盘上忽见一道白衣谋士身影,正是伊尹,他向汤献“苦肉计”,自囚于夏都,暗中收集夏朝军情,助汤制定灭夏之策。
不久后,汤率商部落联军于鸣条与夏军决战,夏军因常年征战、军心涣散,一触即溃。夏桀逃亡南巢,夏朝灭亡,商王朝建立。盘上商汤的金色气运冲天而起,与九州鼎的气运相连,都城迁至亳,商朝初期一派欣欣向荣:伊尹辅政,定百官制,劝农桑,更完善甲骨文,将祭祀、军事、农事等事详细记录,青铜技术更胜夏朝,司母戊鼎的虚影在盘上一闪而过,尽显商朝国力。
“商朝气运似比夏朝更盛,可为何盘尾仍有阴霾?”玄冥指向盘面末端那道若隐若现的黑色气流。
龙宇目光微沉,引动鸿蒙盘深处的脉络:“商朝中期虽有‘盘庚迁殷’稳定国运,晚期却出了一位沉迷祭祀、穷兵黩武的君主——帝辛,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纣王。你看此处——”盘上浮现出纣王在鹿台设宴的场景,他剖比干之心,囚箕子,逐微子,更因苏妲己的蛊惑(实则有狐妖借妲己之身乱政,乃封神劫前的暗兆),残害忠良,欺压诸侯。
此时,西岐的周部落崛起,首领姬昌(周文王)广纳贤才,渭水之滨聘姜子牙为相——盘上出现一位白发老者垂钓的身影,正是姜子牙,他向姬昌献“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侍殷”之策,暗中联络不满纣王的诸侯。姬昌死后,其子姬发(周武王)继位,于孟津会盟八百诸侯,以“替天行道”为名讨伐纣王。
牧野之战的场景在盘上展开:商军主力远在东夷,纣王仓促组织奴隶与战俘应战,这些人阵前倒戈,周军顺利攻破朝歌。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姬发封姜子牙于齐,封周公旦于鲁,推行分封制,以礼乐治国,盘上可见百姓遵循礼乐、诸侯朝贡的祥和景象,周王朝初期的“成康之治”更让人族气运达到新的高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