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暮色温柔地漫过徽州古宅的马头墙,问渠斋的庭院已点亮温暖的灯火。老腊梅树的枝桠上挂满竹匠精心编制的灯笼,冷金笺制成的灯笼罩上印着细腻的"护本纹",将青石板小径映照得如同铺了一层细碎金箔。张爷爷踮着脚尖帮赵伯悬挂最后一串红绸,绸带轻盈扫过老座钟的玻璃罩面,"滴答"声与欢笑声交织,飘向远方——这座老座钟被特意搬到庭院青石桌上,成了团圆夜里最温馨的"时光坐标"。
顾云深蹲在青石凳旁,细致地将新裁的冷金笺码放在竹案几上。这些笺纸边缘还残留着淡淡腊梅幽香,金箔在灯笼暖光下泛着柔和光芒,衬着案几上那支温润的狼毫笔。他想起小时候,爷爷总是握着他的手,一笔一画地教他研墨。"沈叔叔当年写春联时,最爱用这种掺了腊梅汁的特制墨。"他一边往砚台里缓缓倒入温水,一边轻柔研墨,墨锭在砚台中划出优雅的弧度,"爷爷常说墨里带着香气,贴在门上整个正月都能闻到清雅芬芳。"
沈砚辞正在整理毛笔,闻言抬起头,目光温柔地落在顾云深专注的侧脸上。他拿起一支狼毫笔,指尖轻轻抚过笔尖,感受着毛料的柔韧。"父亲还说过,写春联要'笔锋蕴力道,字里藏温情'。"他的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低沉,"比起修古籍更要用心三分,因为春联承载的是对新一年的期盼。"
"要我说,今年写春联可得备齐三件宝贝!"老陈提着一个精致竹篮兴冲冲走来,篮中整齐摆放着金箔装饰的毛笔、竹制镇纸和新拓印的"护本纹"印章。那镇纸是赵伯新近雕刻的,上面"问渠纳福"四字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而那枚印章则是林小满的处女作,边缘还可见少年略显生涩却真诚的刀痕。张爷爷搬来小马扎坐定,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老式春联册子,小心翼翼地翻到首页——那里是顾爷爷在1980年写下的春联拓片:"青檀制笺承古韵,腊梅酿蜜续温情",字迹苍劲,墨色沉厚,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温度。
写春联的仪式从沈砚辞提笔开始。他选了一支兼毫笔,在砚台中轻轻蘸饱墨汁,笔锋在砚边细细勾勒,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传承自父辈的优雅。略一凝神,笔锋落在冷金笺上稳若磐石。"问渠斋里藏珍墨"七个大字跃然纸上,围观的街坊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轻声赞叹。那笔锋遒劲处依稀可见沈父当年的风骨,撇捺间的温润气度又仿佛顾爷爷的笔法重现,金箔笺纸更是将墨色衬托得愈发沉厚典雅。
顾云深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扶着笺纸,指尖轻按纸角的动作,与他当年扶着爷爷写笺时的模样如出一辙。他能感受到沈砚辞运笔时的力道,那是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沉稳。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两位老人当年并肩写春联的身影,时光在这一刻奇妙地重叠。
"该我来配下联了。"顾云深接过毛笔,手腕轻灵一转,流畅地写下"老街坊中聚暖春"。他的字迹清隽中带着力度,与沈砚辞的雄浑相得益彰。下联刚刚完成,林小满就迫不及待地举着金箔笔凑过来,在上下联的边角处各画了一朵精致的迷你腊梅花,花芯还用金粉精心点缀:"沈老师说过,非遗手艺要藏在细微处,以后人们看到这些春联,一眼就能认出是咱们问渠斋的作品。"
小雨则搬来竹制的印盒,蘸了鲜红的朱砂郑重地给春联盖印。"护本纹"印章稳稳落在横批"烬中炽焰"的下方,那红与金的鲜明对比正好映照在老座钟光洁的钟面上,为这个除夕夜增添了一抹亮色。张爷爷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眼中泛起欣慰的泪光,仿佛看到了往昔岁月中那些熟悉的身影。
街坊们的欢声笑语很快蔓延到案几周围。李大爷执意要用他当年用过的竹算盘当镇纸,算珠清脆的噼啪声仿佛在为写春联的人们打着节拍;王奶奶端来刚出锅的馓子,细心地放在案几角落,笑着说"写累了就垫垫肚子,跟当年顾老哥写春联时一个样";赵伯和阿木则忙着为写好的春联寻找最佳的阴干位置,最终选定了庭院里那株老腊梅树的枝桠,红底金纹的春联衬着嫩黄的花瓣,仿佛把浓浓的年味都扎在了花枝上。
当老周端着刚出锅、热气腾腾的徽州圆子走来时,恰巧看见张爷爷正在给林小满讲述顾爷爷写春联的往事。"那年的雪下得特别大,顾老哥就站在这竹门旁写春联,墨汁都冻成了小冰碴。"老人指着竹门的位置回忆道,眼神悠远,"春联刚贴好上联就被寒风吹掉了半角,还是你沈叔叔踩着凳子补的金箔,说'春联不能缺角,就像团圆不能少人'。"林小满听得入神,在自己的修复手册上认真地画了一幅"雪夜补春联"的小画,旁边工整地写着"团圆要补全,传承也要延续"。
待到年夜饭开席时,庭院里的春联已经贴得整整齐齐。竹门上贴着沈砚辞和顾云深合写的主联,东厢房的老街记忆展门口贴着林小满写的"旧物藏情忆往昔,新篇载艺启来年",就连老座钟的石桌旁都贴着一张迷你春联,是小雨用彩笔写的"滴答传时光,梅香迎新春"。当老座钟突然"当"地敲响八下时,钟摆的影子正好落在主联的"暖"字上,仿佛为这个团圆的夜晚添了一分天意的祝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