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赵虎与孙强,继续说道:“至于熟悉海域,郑海在登莱卫三年,早已走遍山东沿海港口,绘制了详细的海图;而你们,除了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做过什么?若再敢反对,便让你们步赵德昌的后尘!”
赵虎与孙强被怼得哑口无言,只能悻悻坐下。郑海适时上前,沉声道:“诸位放心,末将定当公平处事,若有士兵或将领表现优异,定会如实上报王大人,予以嘉奖;若有人消极怠工或违抗命令,也绝不姑息!”
众将领闻言,虽心中不满,却也不敢再反对——他们深知,王巢说到做到,若再敢抵制,只会自寻死路。
会议结束后,郑海立刻展开整合工作。他将各卫所水师全部调至登州卫水师码头,按战船类型与士兵专长重新编制:
- 主力舰队:配备二十艘福船与十艘广船,共三十艘战船,士兵三万人,多为经验丰富的水师老兵,负责渤海中部防御与远洋作战;
- 近海舰队:配备十五艘沙船与五艘福船,共二十艘战船,士兵两万人,多为熟悉近海地形的渔民,负责沿海巡逻与港口守卫;
- 后勤舰队:配备十艘运输船,士兵一万人,负责军粮、武器与淡水运输,确保前线水师补给充足。
编制完成后,郑海开始推行统一训练标准:
1. 战船操控训练:每日清晨,各舰队战船出海,训练转向、加速、编队等基础动作,要求士兵在半个时辰内完成十次编队变换;
2. 火炮射击训练:每日午时,各战船进行火炮射击训练,要求炮手在一炷香的时间内完成三次装填与射击,命中率需达到五成以上;
3. 近战格斗训练:每日傍晚,士兵在码头上进行近战训练,包括刀术、枪术与登船作战,确保在战船接舷战时能占据优势。
训练过程中,郑海以身作则,每日亲自登上战船,指导士兵操控与射击。一次,登州卫水师老兵李三在火炮射击训练中,因紧张导致火炮炸膛,险些受伤。郑海上前,亲自示范火炮装填与射击的要领,耐心讲解道:“装填火炮时,火药需压实,弹丸需对准炮口,点火时要快、准、稳,切不可慌张。”
李三按照郑海的指导训练,半个月后,火炮射击命中率达到七成以上,成为舰队中的神炮手。类似的场景在训练中不断上演,士兵们的战力飞速提升,对郑海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十二月初,五十艘新战船与两百门火炮如期抵达登州卫水师码头。这些战船船体坚固,火炮精良,与老旧战船形成鲜明对比。士兵们围着新战船,兴奋地议论着:“有了这些战船,我们再也不怕倭寇与后金了!”“跟着郑统领,定能打胜仗!”
郑海见状,心中感慨——这便是装备的力量。他立刻下令,将新战船编入各舰队:主力舰队新增二十艘福船与十艘广船,近海舰队新增十艘沙船,后勤舰队新增十艘运输船。同时,将两百门火炮全部安装在战船上,确保每艘战船配备四门以上火炮。
装备更新后,郑海组织了一次模拟海战训练。主力舰队与近海舰队分为两队,在渤海湾展开对抗。主力舰队凭借新战船的速度与火力优势,快速突破近海舰队的防线;近海舰队则利用熟悉近海地形的优势,灵活躲避攻击,伺机反击。最终,两队战成平手,士兵们的协同作战能力与实战经验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崇祯九年正月初,山东水师整合与训练工作基本完成。郑海向王巢禀报:“将军,山东水师已整合完毕,共拥有战船八十艘(其中新战船五十艘、老旧战船三十艘)、士兵十万人,包括主力舰队三万人、近海舰队两万人、后勤舰队五万人(含运输与维修人员)。经过三个月训练,士兵已掌握战船操控、火炮射击与近战格斗技能,可随时投入作战。”
王巢闻言,欣慰地点头:“很好!本将决定,在登州卫水师码头举行山东水师阅舰仪式,向山东百姓与朝廷展示水师战力,同时震慑后金与倭寇。”
正月十五,阅舰仪式正式举行。登州卫水师码头上,八十艘战船整齐排列,船帆高扬,火炮闪亮,士兵们身着统一的水师军服,手持燧发枪,站立在战船甲板上,气势如虹。岸边,数万百姓前来观看,欢呼声与掌声此起彼伏。
王巢与郑海登上旗舰“登莱号”(一艘配备三十门火炮的福船),站在船头。王巢手持宝剑,声音洪亮:“诸位将士!山东水师今日正式成军!你们是渤海的屏障,是山东百姓的守护者!若后金或倭寇敢来犯,定要让他们有来无回!”
“誓死保卫渤海!誓死保卫山东!”士兵们齐声高呼,声浪震得海面泛起涟漪,连远处的海鸥都被惊起,盘旋在空中。
随后,郑海下令:“各舰队展开编队航行!火炮实弹射击!”
八十艘战船依次驶出码头,在渤海湾展开编队:主力舰队排成“一字长蛇阵”,近海舰队排成“八卦阵”,后勤舰队排成“雁行阵”,阵型变换灵活,整齐划一。当战船行驶至预定海域时,郑海一声令下:“开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