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女工的告示贴出去当天,就有三百多个妇女来报名。王巢特意让人办了个培训班,王铁山和张掌柜亲自讲课,教女工们怎么操作机器:“纺纱机的喂棉器别添太满,不然会卡住;织布机的铃铛响了,先停机器再接线,别烫手……”女工们学得认真,尤其是之前在织坊做过手工的,三天就学会了操作,七天就能独立看机器。
七月初一,登莱自动化纺织厂正式投产。清晨,两百个女工穿着统一的青布工装,排队走进厂房,蒸汽机“轰隆”一声启动,罗拉转起来,织机响起来,整个厂房像个热闹的蜂巢。到了傍晚,成品仓库里堆了五百匹雪白的棉布——这是之前恒顺织坊十天的产量!
负责看纺纱机的李二嫂,之前在乡下手工纺纱,一天纺两斤纱,累得胳膊抬不起来,现在看两台纺纱机,一天添十次棉花,换五次纱锭,轻松得很,还能拿两倍的工钱:“俺之前想都不敢想,织布能这么快!现在俺家娃能上学,还能买新棉衣,都是托将军的福!”
负责看织布机的赵小妹,才十六岁,之前跟着娘手工织布,一天织半匹布,现在看三台织布机,一天能织三十匹,她笑着说:“机器比手工省劲多了!之前织一天布,腰都直不起来,现在只需要接断线,还能坐着歇会儿。”
消息传到青州、济南,陈掌柜、李掌柜赶紧跑来登莱,一看纺织厂的流水线,当即决定入股扩建。王巢趁机制定了“纺织技术推广计划”:在青州、济南各建一座自动化纺织厂,用登莱的流水线图纸,派王铁山去指导,原材料从兖州、沂州的棉花产地直接运过来(之前推广的经济作物,现在成了纺织业的原料),形成“棉花种植-纺纱-织布-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不到两个月,青州、济南的纺织厂也投产了,三地每天能产一千五百匹棉布。之前江南的棉布垄断大明市场,一匹卖二两白银,现在山东的棉布又好又便宜(因为效率高,成本低),一匹只卖一两五钱,很快就通过运河卖到了南直隶、河南,甚至京城的王公贵族都派人来买山东棉布:“山东棉布比江南的结实,还便宜,做衣服能穿三年!”
就在纺织厂投产的第三天,王巢眼前弹出了系统光屏——淡蓝色的光晕里,金色的字体格外醒目:
【检测到核心技术突破——纺织机全自动化流水线应用】
【实现“自动纺纱+自动织布”,单台机器效率抵10名手工织工,日产量从50匹提升至500匹(登莱厂)】
【技术储备支线任务进度+34%,当前总进度100%(轨道设计33%+炼钢33%+纺织34%)】
【任务奖励已全部发放:蒸汽火车样机图纸、系统积分300万;额外解锁“纺织染料改良配方”(可染出红/蓝/黑三色,色牢度提升50%)】
王巢心里一阵振奋——三个月的支线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他把系统提示告诉王铁山和张掌柜,两人更是激动,张掌柜当即说:“将军,有了染料配方,咱们的棉布能染颜色了!红布做嫁衣,蓝布做工装,黑布做军服,生意肯定更好!”
王巢点点头,指着纺织厂外的官道:“等蒸汽火车造好,咱们的棉布能通过铁路运到济南、青州,再从济南运到京城,比运河还快!到时候,山东的纺织业,能成大明第一!”
九月的登莱,自动化纺织厂的烟囱天天冒着白汽,运棉花的马车排满了官道,运棉布的商船在港口等着装货。张掌柜的账本上,利润一天比一天多,他还雇了五十个学徒,教他们修机器、看流水线——这些学徒里,有之前逃荒的百姓,有失去土地的农民,现在都成了能拿工钱的技术工。
王巢站在纺织厂的二楼,看着楼下忙碌的女工,听着机器的“咔嗒”声,心里满是感慨。纺织机的自动化升级,不仅是手工业的飞跃,更是山东工业化的重要一步——它证明了蒸汽技术能惠及民生,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能让大明的手工业摆脱落后的手工模式,走向更先进的流水线生产。
“下一步,就是造蒸汽火车了。”王巢摸着窗沿,想起系统里的蒸汽火车样机图纸,“有了好钢(郑老栓的转炉钢),有了轨道设计(林福海的图纸),有了纺织业的运输需求,铁路建设,该提上日程了。”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纺织厂的钢架上,镀上了一层金红。女工们下班了,说说笑笑地走出厂房,手里拿着工钱,脸上带着笑容——她们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一场改变大明的工业变革,而这场变革的起点,就是登莱这座嗡嗡作响的自动化纺织厂。
夜里,纺织厂的蒸汽机停了,可王铁山的车间还亮着灯——他正在按系统解锁的染料配方,调试染布的机器;张掌柜在仓库里盘点棉布,准备明天发往江南;王巢则在书房里,对着蒸汽火车图纸,规划着铁路的路线。窗外的月光,照亮了登莱的夜空,也照亮了大明复兴的前路。
喜欢明末龙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明末龙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