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的光晃了晃,映着姑娘们的笑脸。阿柿把最后一根金线绣进寿桃尖,轻轻打了个结。窗外传来巷子里的叫卖声,还有孩童的笑声,和绣坊里的气息混在一块儿,暖得像刚蒸好的寿桃馒头。】
第三幕:晨鼓催行,鼎纳民气
时:七日后 清晨 卯时
地:长安城外·民间祠堂前(祠堂前立着一尊青铜方鼎,鼎身刻着云纹,鼎下铺着红毡,毡上摆着那幅刚完工的长寿绣。周围围了不少百姓,张婆婆领着几个老人站在最前面)
【宫束班的五个姑娘穿着整齐的襦裙,站在红毡旁。阿绣捧着长寿绣,指尖有些发颤——这还是她们第一次把自己绣的东西,送到百姓面前,还要放进鼎里“聚气运”。】
张婆婆(拄着拐杖,走到阿绣面前,轻轻摸了摸长寿绣的纹样):姑娘们,辛苦你们了。这长寿绣,我昨儿看了半宿,越看越欢喜——你看这茱萸纹,绣得比我年轻时插在头上的还鲜活;这寿桃,像我孙儿满月时我蒸的那笼,透着股子甜气。
一个白胡子老人(凑过来,指着云纹):我昨儿在田里看云,就像这绣上的一样,飘得慢悠悠的,我就知道,今年准是个好收成!这绣品啊,是把咱们心里想的,都绣出来了。
【晨鼓“咚咚”响了三声,张婆婆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阿绣深吸一口气,和春桃、阿枣、阿柿一起,小心翼翼地把长寿绣展开,铺在鼎口上方。阳光刚好从东方升起,金色的光落在绣纹上,金线、银线、粉线都亮了起来,像是有光在纹样里流动。】
张婆婆(声音洪亮,对着青铜鼎说道):此乃宫束班姑娘绣制的长寿绣,绣民之所盼,纳巷之烟火。今将其入鼎,聚万家气运,愿我等百姓,老有所安,岁稔年丰,日子绵长如绣纹!
【众人跟着应和:“愿老有所安,岁稔年丰!”阿绣几人轻轻把长寿绣卷起来,慢慢放进青铜鼎里。鼎身的云纹和绣上的云纹相映,像是把天上的云、绣里的云、百姓心里的云,都拢在了一块儿。】
春桃(悄悄拉了拉阿绣的衣角,眼眶有点红,却还在笑):阿绣姐,你看,咱们这群“憨货”,还真把气运绣进鼎里了。
阿枣(也笑,指尖擦了擦眼角):什么憨货啊,咱们是最会绣日子的绣工!你看百姓们的笑脸,比咱们绣的寿桃还甜呢。
阿柿(声音软乎乎的,却很清晰):以后每年,咱们都来绣长寿绣好不好?把每年的好日子,都绣进去,都放进鼎里,让气运一直聚着,让百姓的日子一直这么好。
【阿绣看着鼎口,看着周围百姓的笑脸,突然觉得眼眶也热了。她想起绣坊里的笑声,想起春桃脸上的红印,想起阿柿试色时的认真,想起阿枣拍桌子的模样——她们这群嘻嘻哈哈的姑娘,哪里是在绣布啊,是在绣百姓的盼头,绣人间的烟火。】
【晨鼓又响了一声,阳光洒满祠堂前的空地。青铜鼎静静立着,里面的长寿绣裹着万家的心意,裹着宫束班姑娘们的笑声,裹着这人间最暖的气运,在晨光里,泛着温柔的光。周围的百姓开始散去,有人哼起了民间的小调,调子软乎乎的,像极了绣坊里那“嗒嗒”的针声,也像极了日子里,那些嘻嘻哈哈、却又满是盼头的时光。】
【幕落时,风轻轻吹过鼎口,像是在应和那小调,也像是在说——这气运,会伴着日子,一直绵长下去。】
绣梦汉光
主歌1
晨光照进长安小巷
宫束班里笑声朗朗
阿绣拿着针儿忙 线却总不听话乱晃
引得春桃笑出了糖
【间奏】轻快的琵琶弹奏,夹杂着轻柔的笑声,模拟绣坊场景
主歌2
三日时光 暮色染坊
寿桃云纹 心意满装
阿枣阿柿讨论忙 颜色深浅里藏着期望
寿桃尖 添一抹金黄
【间奏】舒缓的古筝,伴着轻微的布料摩挲声,表现专注绣作
副歌
我们嘻嘻哈哈 把梦绣进花样
茱萸寿桃 云纹飘荡 都是心底的光
盼老人安康 盼丰年麦浪
这气运 随着丝线 岁岁绵长
【间奏】激昂的编钟与鼓点,营造庄重又温暖的氛围
主歌3
七日后的清晨 祠堂前聚满乡人
青铜鼎 立在中央 等着承载希望
阿绣捧着绣品 手儿微微地晃
张婆婆 笑容满沧桑
【间奏】清脆的竹笛,夹杂着人群的低语,描绘祠堂前的场景
主歌4
晨鼓敲响 阳光照亮
绣品入鼎 祈愿悠长
百姓的笑 像花绽放 声声祝福在风中飞扬
这绣里 藏着街巷的模样
【间奏】柔和的二胡,伴着渐弱的鼓点,表现祥和氛围
副歌
我们嘻嘻哈哈 把梦绣进花样
茱萸寿桃 云纹飘荡 都是心底的光
盼老人安康 盼丰年麦浪
这气运 随着丝线 岁岁绵长
【结尾】音乐渐渐舒缓,留下一丝温暖的余韵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艺之神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