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手里拿着小锤,在铁坯的一端敲敲打打,突然“哎哟”一声,手里的小锤掉在地上)娘嘞!这铁坯烫得能烙饼!我刚想把戟头的形状敲出来,手指碰了下,差点没把指甲烫掉!
(众人都笑了,老赵手里的大锤慢了半拍,铁坯歪了点,老周赶紧用铁钳把铁坯摆正。)
老赵:(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打趣)谁让你急着邀功?上次造马掌时,你也是急着敲,结果把马掌敲成了歪的,还被军需官骂了一顿,忘了?
王二:(脸一红,赶紧捡起小锤,嘟囔着)那都是上次的事了!这次我肯定仔细——再说了,咱们这铁戟要是造好了,将军说不定还会赏咱们酒喝,我不得赶紧点?
(李三蹲在角落,手里拿着磨好的錾子,正在一块铁坯上画戟头的形状。他突然抬头,声音闷闷的)班头,戟头得造得宽些,刃口要薄,这样劈下去才有力道;还有戟杆,别用杨木了,库房里有枣木,枣木硬实,不容易裂,我刚才去搬铁料时看见了。
老周:(停下锤,对着李三点头)好主意!等会儿你去库房挑些粗枣木,让小满帮忙削成戟杆,杆头得削出榫头,再在铁戟头上钻个孔,到时候用铁钉钉死,这样戟头就不会掉了。
(又过了一炷香的功夫,老周夹起烧得通红的铁坯,铁坯泛着耀眼的光,把整个铁匠坊都照得亮堂堂的。他把铁坯搁在铁砧上,对着老赵喊“砸!”,两人的大锤落下,节奏像敲鼓似的,铁坯慢慢变成了戟头的形状:一端是锋利的直刃,另一端是弯曲的勾刃,中间留着钻孔的位置。)
小满:(放下风箱,凑过来看,眼睛瞪得溜圆)哇!这铁戟头比青铜的亮多了!摸上去肯定硬实——上次我摸青铜戟头,一按就有个小坑,这个肯定不会!
老周:(夹起铁戟头,走到冷水缸边,“哗啦”一声扔进去,水花溅了他一身,白雾瞬间腾起)等淬完火,还要磨刃,磨得能映出人影,到时候劈匈奴人的盾牌,保管跟切豆腐似的!
(李三赶紧用铁钩把铁戟头捞出来,铁戟头已经变成了深黑色,他用手指弹了弹,“当”的一声脆响,比青铜戟的声音亮多了。王二凑过来,想摸又不敢,最后用小锤轻轻敲了敲,脸上露出笑:“硬!真硬!这下前锋营的弟兄们可有趁手的兵器了!”)
第三幕:校场验戟,将军称叹
时间:第三日黄昏,夕阳西下
地点:汉军校场,黄土场地中央立着三排靶:第一排是榆木盾,第二排是裹着生牛皮的木盾,第三排是钉着铜片的牛皮盾
(幕启时,校场上挤满了士兵,卫青将军穿着银甲,腰佩长剑,站在高台上,目光落在场下的老周五人身上。老周手里捧着五柄刚造好的铁戟,铁戟头乌黑发亮,枣木戟杆缠着褐色的麻绳,阳光照在戟刃上,折射出冷冽的光;小满手里攥着一根短绳,绳上系着块磨石,是刚才磨戟刃剩下的;王二、李三、老赵站在后面,手里各捧着两柄铁戟,肩膀挺得笔直。)
卫青:(声音洪亮,传遍校场)周班头,三日之期已到,你们宫束班的铁戟,今日便验验成色——若是能劈开第三排铜片盾,这批戟就按这个样子造,等此战得胜,我替你们向陛下请赏!
(老周拱手,把一柄铁戟递给身边的前锋营校尉。校尉接过铁戟,试着挥了挥,枣木戟杆稳得很,他又用手指试了试戟刃,指尖划过,留下一道白痕。)
校尉:(走到靶前,深吸一口气,猛地挥戟劈下。“嘭”的一声,第一排榆木盾直接被劈成两半,木屑飞溅;他接着劈第二排牛皮盾,戟刃没入牛皮,只留戟杆在外,一拔一挑,牛皮就被撕成了条;最后劈第三排铜片盾,“当啷”一声脆响,铜片被劈出一道深沟,戟刃却没崩口,甚至连卷边都没有。)
校场士兵:(齐声欢呼)好戟!这铁戟比青铜戟厉害十倍!
卫青:(走下高台,大步走到校尉身边,接过铁戟,仔细看着戟头与杆的连接处——铁钉钉得紧实,麻绳缠得规整,他又挥了挥铁戟,手感沉稳却不笨重,脸上露出笑意)周班头,你们这群“憨货”,倒真造出了好东西!这铁戟头硬,戟杆结实,缠上麻绳还不打滑,骑兵冲锋时用着正好——上次我见匈奴人的铁矛,还没你们这铁戟趁手!
老周:(挠了挠头,笑得憨厚)将军谬赞!都是弟兄们瞎琢磨出来的——李三说用枣木做戟杆,老赵说在戟头钻两个孔钉钉子,小满还说,缠麻绳能防滑,不然手心出汗握不住……咱们就是想让弟兄们拿着趁手的兵器,好把匈奴人赶回老家!
小满:(突然大声说)将军!我们还能把戟头做得更轻些!下次锻铁时,多炼两遍,把矿渣去得更干净,戟头再薄点,弟兄们挥起来更省力!
(卫青闻言,忍不住笑了,伸手摸了摸小满的头)好!就按你们说的办——从今日起,宫束班负责全军的铁戟锻造,库房里的铁料、木炭,优先给你们用。三日后拔营,我要让每个前锋营的弟兄,都握着你们造的铁戟,让匈奴人看看,汉军的铁戟,比他们的弯刀更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