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束班造“门”记
场景一:宫束班工作室 - 日 - 内
【工作室靠窗的长桌上,摊着半卷泛黄的东汉宅门形制图谱,旁边散落着炭笔、矿物颜料碟和揉皱的草稿纸。阳光斜斜切进来,把五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空气中飘着松烟墨淡淡的味道】
老周(蹲在椅子上,手里攥着根炭笔在纸上戳戳点点,后脑勺的发髻松了一绺毛):“不对不对!这东汉宅门的‘塾’怎么能画成圆的?老祖宗讲究‘天圆地方’,门塾得是方的,撑得住宅气!”
小满(趴在桌子另一头,嘴里叼着块橡皮,笔尖蘸了点赭石色在草稿边缘画小太阳):“知道啦周哥!可方的太板正了,我加两笔云纹总没问题吧?你看这云卷过来,像不像昨儿咱们吃的糖糕边儿?”
【老周刚要反驳,“哗啦”一声,阿泰抱着一摞竹简撞开了门,竹简歪歪斜斜洒了一地。他手忙脚乱去捡,结果踩住了自己的衣摆,结结实实摔了个屁股墩】
阿泰(揉着屁股龇牙咧嘴,手里还抓着片写满篆字的竹简):“别笑别笑!我找着《考工记》里写宅门的段落了!说‘门有九等,诸侯三门,大夫二门’,咱们画的是士族宅门,得有‘两观’,就是门两边那俩小阁楼!”
晓棠(从颜料盒里抬起头,鼻尖沾了点石青,伸手去扶阿泰):“早跟你说别抱这么多,偏不听。你看你这竹简,都蹭上我刚调的朱砂了。对了,宅门的‘铺首’你们想好了吗?铜兽首衔环,得凶点还是温顺点?”
小远(靠在窗边,手里转着支毛笔,突然插嘴):“要我说,别太凶,也别太温。东汉人讲究‘和’,兽首眼睛画得圆一点,嘴角微微往上挑,像在笑似的,多有意思!”
【老周从地上捡起片竹简,凑到阳光下看,突然拍了下桌子】“就是这个!‘门宽丈二,高丈八,左右塾各丈五’,尺寸对了。小满,你那云纹别画太多,门楣上留块地方,咱们写句吉祥话,比如‘出入平安’,用隶书,够味儿!”
场景二:工作室中央画案 - 日 - 内
【两小时后,画案上铺开了一张三尺长的宣纸,宅门的轮廓已经勾勒出来。老周跪坐在案前,拿着大笔描门柱,手腕悬着,一笔下去,线条又直又稳。小满蹲在他旁边,用细笔给门塾的屋檐画瓦当,画一个就抬头问一句】
小满(笔尖停在瓦当中央):“周哥,这个瓦当画莲花还是饕餮纹?莲花好看,饕餮够古雅,我选不出来!”
阿泰(蹲在画案另一头,正用炭笔打铺首的草稿,闻言抬头):“选莲花!饕餮太凶了,咱们这宅门是给寻常士族画的,又不是王府。再说了,莲花寓意好,‘出淤泥而不染’,符合东汉文人的调性。”
晓棠(端着个小碗走过来,碗里是调好的赭石色,给老周递了支蘸满颜料的笔):“我觉得阿泰说得对。而且莲花瓣好画,小满你手巧,肯定能画得好看。对了,老周,门柱的颜色要深点还是浅点?深赭石显庄重,浅赭石显明亮。”
老周(接过笔,在废纸上试了试色):“深点,门柱得撑得住门面。晓棠,你等会儿调点墨,给铺首的铜环上色,要那种带点铜绿的感觉,显得有年代感。小远,你别光看着,过来帮我把门框的线条描实点,你那手稳,比小满强。”
【小远笑着走过来,接过老周递来的笔,蹲在案边描线条。阳光从窗外移到画案上,照在宣纸上,宅门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小满画完瓦当,又开始给门楣上的云纹填色,不小心把颜料蹭到了小远的袖子上】
小满(赶紧用纸巾去擦,小声嘀咕):“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小远(摆摆手,毫不在意):“没事儿,就一点颜料,洗得掉。你看你这云纹,越画越好看了,像真的飘在门楣上似的。对了,咱们要不要在门两边加两盆花?比如兰花,东汉人爱养兰。”
晓棠(正给铺首涂铜绿色,闻言眼睛一亮):“好主意!兰花叶子细长,画在门两侧,既不抢宅门的风头,又能添点生气。我等会儿调点石绿色,给兰花叶子上色,再用淡墨勾叶脉,肯定好看。”
场景三:画案前 - 黄昏 - 内
【夕阳把工作室染成了暖黄色,画案上的宅门图已经基本完成。老周站在画案前,叉着腰往后退了两步,眯着眼睛看。阿泰、小满、晓棠、小远也围了过来,一个个脸上都沾着颜料,却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老周(指着画中的宅门,声音里带着点得意):“你们看,这门柱够直,门塾够方,铺首的兽首衔环,眼睛圆溜溜的,像在笑。门楣上的云纹和莲花瓦当配在一起,不杂不乱。还有这两边的兰花,晓棠画得真不错,叶子有劲儿,还透着股灵气。”
阿泰(伸手点了点门楣上的“出入平安”隶书):“周哥你这字也写得好,隶书的蚕头燕尾都出来了。我刚才数了数瓦当,一共三十六片,左右塾各十八片,对称,符合东汉的规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