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月满夜·碑成待验
【时间】一个月后,秋夜,月色皎洁
【地点】宫束班工坊。院中央的汉白玉石碑已经刻好大半,石碑上的文字密密麻麻,朱红色的刻痕在月光下格外醒目。院内点着几盏油灯,灯芯跳动,映得工匠们的脸庞忽明忽暗。
(阿青蹲在石碑旁,手里拿着一把小刻刀,正在修补一个“德”字的捺画。他皱着眉头,嘴里叼着一根草茎,时不时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又低头对着刻痕比划)
阿青:(嘟囔着)这“德”字的竖心旁,怎么刻都觉得差点意思,老石,你过来看看?
(老石走过去,弯腰盯着刻痕看了一会儿,从阿青手里拿过刻刀,手腕轻轻一转,刻刀在石面上“沙沙”响了两下,然后把刀还给阿青)
老石:竖心旁的两个点,要左低右高,像人心里揣着事,得有起伏。你再看看,是不是顺了?
阿青:(凑近一看,眼睛一亮)嘿!还真是!老石你这手艺,简直神了!怪不得人家说,宫束班的刻刀能“刻活”文字。
(瘦猴坐在一旁,手里拿着一块吃了一半的麦饼,笑着说)阿青,你这叫“眼高手低”,等你刻够十年,说不定也能有这本事。不过现在嘛,还是跟我学两招精细活吧,别总想着耍小聪明。
铁牛:(啃着麦饼,含糊不清地说)瘦猴你少得意!上次刻南阳武侯祠的碑,你把“鞠躬尽瘁”的“瘁”字刻成“卒”字,还是老周发现的,不然咱们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瘦猴:(脸一红,放下麦饼,瞪着铁牛)那是我一时眼花!再说了,后来不是改过来了吗?你还好意思说我,上次搬石碑,你差点把石碑摔了,要不是我拉了你一把,你现在还在洛水里捞石碑呢!
(众人都笑了起来,老周也放下竹简,笑着劝道)好了好了,都是过去的事了。咱们这一个月,从日出刻到日落,现在《汉书》的“纪”和“表”都刻完了,就剩“志”的部分,再有半个月就能完工。我昨天看了,刻出来的字,比抄本还清楚,朝廷要是验收通过,咱们宫束班以后就不用愁活了。
二郎:(端着一碗水走过来,递给阿青)阿青,喝点水吧,你都蹲了半个时辰了,小心腿麻。对了老石,我听城里传来的消息,说朝廷派来的监造官李大人,后天就要来验碑了,他会不会挑毛病啊?
(老石接过二郎递来的水,喝了一口,又递给铁牛,然后走到石碑前,用手抚摸着刻好的文字,月光照在他的脸上,能看到他眼角的皱纹)
老石:挑毛病是应该的,这是朝廷的活,容不得半点马虎。但咱们没偷工减料,每一个字都是照着班大家的抄本刻的,每一刀都用了心思,就算李大人来,也挑不出大错。再说了,咱们刻的不是字,是《汉书》里的故事,是大汉的气脉,只要这气脉在,石碑就立得住。
(小墨突然指着天上的月亮,小声说)你们看,今天的月亮好圆,照在石碑上,好像石碑在发光。
(众人抬头看月亮,又低头看石碑,果然,月光洒在朱红的刻痕上,让那些“高祖”“天下”“社稷”的字样,仿佛有了生命。阿青突然站起来,拍了拍手上的灰,笑着说)
阿青:我听说,当年大禹铸了九州鼎,镇住了天下气运。咱们刻这《汉书》碑,是不是也能把大汉的文脉,顺着石碑传到九州去?说不定哪天,这些石碑真能聚起气运,再入九州鼎呢!
铁牛:(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阿青你又瞎想!不过要是真能这样,那咱们宫束班可就出名了!以后人家提起《汉书》碑,就会说“那是洛阳宫束班刻的,一群憨货刻出了大汉的根!”
(众人都笑了,笑声在月光下传得很远,洛水的流水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还有工坊里的笑声,混在一起,像是一首热闹又温暖的歌。老石看着眼前的兄弟们,嘴角也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他知道,再过半个月,这《汉书》碑就要完工了,而他们宫束班的名字,或许真的会跟着这石碑,流传下去。)
第三幕:验碑日·文脉入鼎
【时间】半个月后,秋末,上午
【地点】宫束班工坊。院中央的汉白玉石碑已经全部刻完,石碑立在一个石座上,碑首刻着“汉书本纪列传碑”六个大字,字体雄浑,碑身的文字排列整齐,朱红色的刻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工坊门口站着几个侍从,李大人身着青色官服,正缓步走进院子,老石带着宫束班的众人,站在石碑旁等候。
李大人:(走到石碑前,停下脚步,先是绕着石碑走了一圈,然后凑近碑身,仔细看着上面的文字)老石班首,这碑刻了多久?
老石:(拱手回答)回大人,前后共四十五天,兄弟们日夜赶工,不敢有丝毫懈怠。
李大人:(指着碑身上的“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一句,问道)这一句,跟班昭大家的抄本核对过吗?我听说,有些工坊为了省工,会擅自删减文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