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医心
第一幕:陋巷喧声
时间:西汉建始三年,暮春午后
地点:长安城南工艺门“宫束班”作坊
人物:
- 班石:宫束班掌事,四十岁,左手缺二指,刻刀从不离腰
- 陈三:二十岁,学徒,总把“差不多”挂嘴边
- 老柳:五十岁,打磨匠,眼老花却能辨石纹
- 小桃:十六岁,杂役,总偷藏医书残页
(幕启时,作坊里木屑与石粉飘在阳光里。陈三举着半块残碑,跟老柳掰扯,班石蹲在角落,正用布擦一块青石板,石板上隐约有“伤寒”二字)
陈三:(拍着残碑)我说老柳叔,你这打磨也太较真了!郡府要的功德碑,差不多光滑就行,犯得着跟石缝里的砂粒较劲?
老柳:(眯眼瞅着碑面)你这憨货,石是骨,字是魂,砂粒硌着字,魂就散了。(突然咳嗽,捂着胸口直皱眉)
小桃:(端着陶碗跑进来,碗里是褐色药汤)柳叔!快喝药!这是我昨儿求城东王大夫给你配的,治咳嗽的。
老柳:(接过碗,却没喝,盯着碗底残渍叹气)王大夫?前儿我见他给人瞧风寒,翻的医书都缺了半页,治咳的方子只记了一半,这药……
班石:(突然抬头,手里的布攥成一团)何止半页。(把青石板推到众人面前)昨儿我去西市收旧料,见个货郎拿这石板垫筐,上面是《伤寒杂病论》的“桂枝汤”方,后半截全磨没了。
陈三:(凑过去瞅,挠头)李仲景先生的医书?我娘去年得伤寒,就是靠郎中背的几句方子捡回条命,说是那书里的。
小桃:(突然红了眼,从怀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纸)我爹以前是医工,他说这书能治百种伤寒杂病,可去年他染了时疫,找遍长安都没一本全的,最后……(声音咽下去,指尖捏着纸页发颤)
班石:(沉默半晌,突然抓起案上的刻刀,在石板上划了道深痕)这书不能就这么没了。
老柳:(手顿了顿,药碗放在案上)你想咋?咱们是刻碑的,不是抄书的,再说全本在哪都不知道。
班石:(站起身,目光扫过作坊里堆着的青石、汉白玉)我去寻。城西周老翰林家藏过医书,城南药铺的老掌柜说不定有残卷,咱们把能找着的都凑齐,刻在石碑上,立在城门口,谁要瞧,谁就抄!
陈三:(瞪大眼)刻石碑?那得多少石头!咱们这小作坊,连给郡府刻块功德碑都得攒仨月料钱。
小桃:(突然攥紧拳头)我能帮着抄!我爹教过我认字,我还能帮着核对字对不对。
老柳:(看着班石,又瞅了瞅小桃通红的眼睛,把药碗一推)我这老骨头还能动,打磨、找平我来。只是……这事儿耗钱耗力,说不定还没人认,你图啥?
班石:(低头看着自己缺了二指的左手——那是前年刻救灾碑时,为了赶工期被石片砸的)前年关中大旱,饿殍遍地,要是当时郎中们都有全本的《伤寒杂病论》,能少死多少人?咱是手艺人,手笨,只会刻石头,可石头能存千百年,比纸结实。
(窗外突然刮过一阵风,吹得作坊里的布幡“哗啦”响,没人再说话,只有陈三下意识地摸了摸案上的刻刀,小桃把残纸叠好,小心揣回怀里)
第二幕:寻卷风波
时间:一月后,清晨
地点:城西周老翰林府外,后巷
人物:班石、陈三、周老翰林(七十岁,须发皆白,拄着拐杖)、药铺老掌柜(六十岁,背微驼,手里总攥着个药杵)
(班石和陈三蹲在后巷的石阶上,陈三啃着干饼,班石盯着翰林府的朱漆大门,门环上的铜绿亮得晃眼)
陈三:(嚼着饼含糊道)这都守三天了,周老翰林连门都没开,要不咱换别家?
班石:(没动,目光落在门上的春联——是去年的,边角都卷了)周老翰林是前朝太医院的院判,他要是没有,旁人更难有。再等等。
(正说着,门“吱呀”一声开了,周老翰林拄着拐杖出来,身后跟着个小厮,手里提着个药罐)
班石:(立刻站起来,衣角沾了灰也没拍)周大人!
周老翰林:(停下脚步,打量着班石——粗布衣裳,手上全是老茧,指缝里还嵌着石粉)你是?
班石:(躬身行礼)小人是城南宫束班的刻匠班石,想求大人赐阅《伤寒杂病论》的残卷,我们想把书刻在石碑上,传下去。
周老翰林:(眼神顿了顿,咳嗽两声)刻碑?你们可知这书为何残缺?前几年巫蛊之祸,牵连太医院,好多医书都被烧了,我这仅剩的几卷,还是当年冒死藏的。
陈三:(凑过来)大人,就因为烧了才要刻啊!您看去年时疫,多少人没方子治,要是石碑立起来,谁都能看,多救个人是个人啊!
周老翰林:(沉默地看着班石,又瞅了瞅陈三急切的脸,突然叹了口气)跟我来。
(书房里满是书卷气,周老翰林从书架最上层取下一个木盒,打开时,里面是几卷泛黄的竹简,用红绳系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