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子:(晃着铁丝喊)苏大娘!阿芷姐!我也想学绣活!我用铁丝绣朵铁花,比你们的布花还结实!
【阿芷“噗嗤”笑出声,手里的绣针都掉了。晚娘伸手揉了揉小豆子的头,把他脸上的黑灰擦掉。苏大娘看着小豆子手里的铁丝,又看了看桌上的汉绣,突然笑了。】
苏大娘:(对小豆子说)好啊!等你再长大些,就来宫束班,我教你认绣线,青禾教你看古谱,阿芷教你……别把花绣缠了。
【小豆子用力点头,攥着铁丝跑了,院子里传来他的喊声:“我要绣朵最大的铁花!比东汉的朱雀还大!”屋内的人都笑了,阿芷拿起绣针,跟着苏大娘的样子起针,粉线慢慢在布上铺展,这次的并蒂莲,终于没再缠成“打架莲”。阳光落在绣布上,针声“沙沙”,伴着笑声,把班房里的“乱”,都揉成了暖。】
第二幕:古谱里的难题与巧思
场景二:宫束班班房 - 夜 - 内
【天黑透了,屋内点了四盏油灯,灯芯跳动,把绣桌上的汉绣映得忽明忽暗。青禾抱着汉绣古谱,眉头皱得紧紧的,古谱上“蟠龙飞凤纹”的图样模糊不清,右下角的“钉金绣”技法注释,被虫蛀得只剩几个字。】
青禾:(指着古谱,声音带着急)苏大娘,您看这“钉金绣”,注释只剩“金箔缀……针……密”,我猜是用金箔缀在绣线上,可怎么缀?针脚要多密才对?
【苏大娘凑到油灯下,拿起古谱仔细看,手指拂过虫蛀的痕迹,又摸了摸怀里的东汉残片——残片上朱雀的羽翼,正是用钉金绣绣的,金箔碎片还粘在线上。】
苏大娘:(把残片放在古谱旁,对着灯光照)你看这残片,朱雀的羽毛,是把金箔剪碎了,缠在麻线外面,再用细针把线钉在布上,针脚要密到看不见线,才能让金箔看起来像长在布上。东汉的绣娘没有胶水,就用米汤把金箔粘在麻线上,这样金箔不容易掉。
晚娘:(凑过来,拿起残片看了又看)米汤粘金箔?这法子咱们也能试啊!我家灶上还剩着早上的米汤,现在就去拿!
【晚娘风风火火地跑出去,阿芷坐在绣桌前,手里拿着一根麻线,正试着缠金箔,可金箔太脆,一捏就碎,碎渣掉了满桌。】
阿芷:(叹着气,把碎金箔扫到桌上)这金箔也太娇贵了!比我绣裙上的线头还难伺候,缠了三次,碎了三次,再这样下去,周员外要的“蟠龙飞凤”屏风,怕是要成“秃龙无凤”了!
【青禾放下古谱,走到阿芷身边,拿起一根麻线,又蘸了点桌上的清水,轻轻抹在麻线上,再拿起金箔,慢慢往线上缠。】
青禾:阿芷姐,你试试蘸点水,麻线湿了,金箔就不容易滑。苏大娘说东汉的绣娘绣金箔,都要先把麻线泡软,咱们没那么多时间泡,蘸点水也管用。
【阿芷照着青禾的法子试了试,果然,金箔慢慢缠在了麻线上,虽然还有些歪,却没碎。她高兴地拍手,双丫髻都晃了起来。这时晚娘端着一碗米汤跑进来,碗沿还沾着米粒。】
晚娘:(把米汤放在桌上,拿起缠好金箔的麻线蘸了蘸)来!试试米汤!我奶奶说,以前绣嫁妆,都用米汤粘绣线,结实得很!
【苏大娘拿起蘸了米汤的麻线,对着绣布上的龙纹起针,金箔缠着的麻线在油灯下泛着光,一针钉下去,针脚细得几乎看不见,龙鳞的纹路慢慢显出来,像真的覆着一层金。】
苏大娘:(一边绣一边说)汉绣的好,就好在“古法子能解新难题”。东汉的绣娘面对的,是没有好绣线、没有好绣针的难;咱们面对的,是古谱残缺、技法失传的难。可只要肯琢磨,老法子总能用上——这就是汉绣能传这么多年的道理。
青禾:(点头,手里拿着笔,在纸上记着技法)我把这些都记下来,以后咱们宫束班也编一本新谱,把苏大娘的法子、东汉的古法子都写进去,这样以后的人学汉绣,就不用像咱们这样猜了。
【阿芷看着苏大娘绣出的龙鳞,又看了看青禾记笔记的样子,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她拿起蘸了米汤的麻线,对着绣布上的凤纹起针,这次金箔没碎,针脚也稳了不少。晚娘坐在一旁,开始剪金箔,剪得方方正正,比之前漏绣羽毛时认真了十倍。】
【油灯的光晃着,映在四人的脸上,也映在绣布上慢慢成形的“蟠龙飞凤”。窗外传来几声狗吠,屋内的针声“沙沙”,偶尔夹杂着阿芷哼的小调、晚娘的笑声,还有青禾记笔记的“沙沙”声。苏大娘看着眼前的一切,摸了摸怀里的东汉残片,突然觉得,残片上的朱雀,好像要和绣布上的龙凤一起,飞起来了。】
第三幕:绣品里的传承与远方
场景三:宫束班班房 - 日 - 内
【三日后,阳光格外亮,班房里挂满了绣好的汉绣——五块“并蒂莲”绣帕摆得整整齐齐,“蟠龙飞凤”屏风立在屋中央,龙鳞闪着金箔的光,凤羽用朱红绣线绣成,尾羽垂到屏风底部,像真的在展翅。周员外站在屏风前,手里拿着放大镜,脸几乎贴到绣布上,嘴里不停啧啧赞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