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员外:(对三人说)以后我家铸铜器,还找你们宫束班!就喜欢你们这群憨娃子的“歪点子”,铸出来的物件,透着股让人高兴的劲儿!
(刘员外走后,三人又闹了起来——阿枝想抱着摇钱树晃一晃,却差点被铜枝戳到脸;阿钱赶紧扶住铜钱,怕把“钱串项链”晃散;阿叶则蹲在衔叶鹿旁,又给鹿加了片小铜叶,说要“让鹿多衔点仙草”。小徒弟在一旁拍手笑,老班头看着他们,嘴角扬得老高——这棵摇钱树,没有规整的枝桠,没有全正的铜钱,却装满了宫束班的笑声和巧思,是这群憨娃子用“不规矩”,铸出的最有福气的物件。)
第四幕:千年后的“叮当回响”
场景:四川博物院·展厅——玻璃展柜内,东汉铜摇钱树静静矗立,灯光打在铜枝、铜钱、瑞兽上,泛着柔和的金光;歪枝上的铜钱还能轻轻晃动,衔叶鹿卧在树干底部,反翅鸟站在枝梢,树干上的小元宝清晰可见。展柜前围着不少游客,一个小女孩正踮着脚,想摸铜钱,旁边的后世策展人拿着讲解器,轻声介绍着摇钱树的故事。
时间:现代·上午
(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指着歪枝问:“妈妈!这树的树枝怎么歪歪的呀?还有这鸟,翅膀是不是装反了?”)
后世策展人:(笑着走过来,蹲在小女孩身边)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这棵摇钱树是东汉时期的文物,叫“东汉铜摇钱树”,它的树枝之所以歪,鸟翅膀之所以反,是因为当年铸造它的工匠,是一群喜欢“瞎琢磨”的年轻人。他们铸枝桠时歪了手,刻铜钱时反了字,安鸟时错了翅膀,却把这些“差错”变成了特色,让摇钱树有了不一样的活气。
(一个年轻男生拿起手机,对着衔叶鹿拍照,笑着说:“原来还有这么有趣的故事!我还以为古代工匠都很严肃,没想到他们也会犯迷糊,还能把迷糊变成这么可爱的设计——你看这鹿,断了角却衔着叶,比完整的鹿更有味道!”)
(后世策展人指着摇钱树,声音里满是感慨:“这就是东汉工匠的智慧!他们不追求‘完美’,更在意‘鲜活’。你看这歪枝,不是随意歪的,每根枝桠的角度都能让铜钱晃得更欢;反字铜钱混在正字里,是‘财气不分正反’的寓意;衔叶鹿和反翅鸟,是‘守财’‘回望财’的美好愿望。我们查过史料,当年蜀郡有个‘宫束班’,里面的工匠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爱闹也爱琢磨,这棵摇钱树,就是他们的手笔。”)
(一个老爷爷推着轮椅,停在展柜前,看着摇钱树,突然笑了:“我小时候在老家,见过老木匠做家具,也总爱把桌腿做得歪一点,说‘歪点稳当’。没想到千年前的工匠,也有这股子‘随性’劲儿!这摇钱树看着不规整,却让人觉得亲切,像能听到当年工匠的笑声似的。”)
(后世策展人点点头,伸手轻轻拨了拨展柜里的铜钱,“叮当”声清脆,像穿越千年的回响。小女孩听得眼睛发亮,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好像听到工匠叔叔们在笑了!他们是不是在说,这棵摇钱树,能给大家带来好多好多福气呀?”)
(展厅里的人都笑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摇钱树上,铜钱的影子在地面晃荡,像一群跳动的小金点。这棵不规整的铜摇钱树,带着千年前宫束班的笑声,带着东汉工匠的活气,在现代的展厅里,继续传递着“歪中藏巧、憨里藏福”的暖意。后世策展人看着小女孩亮晶晶的眼睛,轻声点头。)
后世策展人:(声音温和)是呀,他们一定在笑呢。当年这群工匠,用最朴实的心思,把“不完美”变成了“独一份”,这棵摇钱树里,装着的不只是铜和锡,还有他们嘻嘻哈哈的时光,和对生活最实在的期盼——盼平安,盼顺遂,盼日子像这铜钱声一样,清脆又热闹。
(年轻男生举起手机,对着摇钱树录了段视频,镜头从歪枝扫到反翅鸟,再落到衔叶鹿上,嘴里念叨着:“回去得给我爸看看,说古代还有这么‘接地气’的工匠,比那些规规矩矩的文物有意思多了。”老爷爷也伸手摸了摸展柜玻璃,像是想触碰千年前的铜温,眼神里满是温柔。)
老爷爷:(轻声感慨)以前总觉得老物件冷冰冰的,今天才知道,每道歪枝、每个反字背后,都有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也会犯错,也会瞎琢磨,还会为了圆个“错处”绞尽脑汁,这样的物件,才叫有“根”呐。
(小女孩突然拉着后世策展人的衣角,指着树干上的小元宝问:“姐姐,那个小元宝是工匠叔叔不小心弄出来的吗?是不是像我画画时,不小心滴了墨,又把墨改成小花呀?”)
后世策展人:(笑着点头)太像了!就和你改墨滴一样,他们发现焊锡滴在树干上,没有扔掉重做,反而刻成了元宝,把“小意外”变成了“小惊喜”。你看,不管是千年前的工匠,还是现在的小朋友,面对“不完美”时,都有让它变美的本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