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羽:(疼得跳起来)哎哟!我的脚!这破布条怎么这么不听话!
【周围的学徒们笑得前仰后合,连老木也忍不住放下刻刀,嘴角微微上扬】
老木:(走过来,拿起地上的粗布布条)你们啊,用这粗布当舞袖,能跳好才怪。当年《拂舞》用的舞袖,都是用轻薄的丝绸做的,才能甩得开、转得起来。你们这粗布又沉又硬,不闹出笑话才怪。
阿福:(挠挠头)原来是这样啊!那丝绸多贵啊,咱们哪有那个条件。不过老木师傅,您怎么知道这么多关于《拂舞》的事?
老木:(坐在石凳上,喝了口茶)我年轻的时候,跟着我师傅走南闯北,见过不少民间艺人表演。有一次在江南,就见过有人跳《拂舞》。那舞者穿着浅色的舞衣,手里的丝绸舞袖轻飘飘的,转起来像云朵一样,脚步也轻得很,就像在地上飘着似的。听说啊,这《拂舞》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当时还是宫廷里的舞,后来才慢慢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根据自己的喜好改了改,就成了现在咱们民间看到的样子。
小羽:(眼睛一亮)这么说,咱们刚才跳的,也算是“民间版”的《拂舞》了?只不过咱们跳得太憨了。
老木:(笑着点头)算!怎么不算?民间的东西,本来就是大家伙儿图个乐子,哪有那么多讲究。不过你们要是真想学,下次王大娘来,让她好好教教你们。
【就在这时,王大娘提着一个篮子,从院门外走进来,篮子里装着刚烙好的饼】
王大娘:(笑着说)刚走到门口就听见你们的笑声了,这是在干什么呢?这么热闹。
阿福:(赶紧跑过去)王大娘!我们在学跳《拂舞》呢!可是我们用粗布当舞袖,闹出了好多笑话。老木师傅说您会跳,您教教我们呗!
王大娘:(放下篮子,看着他们系在胳膊上的粗布)你们这孩子,真是会折腾。《拂舞》哪能用这个当舞袖。行,既然你们想学,下次我把我家那套练舞用的绸子带来,好好教你们几招。不过先说好,学舞可得有耐心,可不能像你们刚才那样毛手毛脚的。
小羽:(连忙点头)我们有耐心!王大娘,您快给我们讲讲,三国时候的《拂舞》和现在的不一样吗?
王大娘:(坐在石凳上,打开话匣子)那可不一样!听老一辈人说,三国时候的《拂舞》,一开始是吴国那边的舞,叫《拂舞》是因为舞者常用袖子拂过身体、拂过地面,有“拂尘”“拂袖”的意思。后来曹魏的时候,这舞也传到了北方,还进了宫廷。不过那时候的《拂舞》,歌词和舞步都更庄重些,讲的都是些家国大事。到了民间以后,老百姓就把歌词改得通俗了,舞步也简单了些,更偏向于热闹、好看,比如加了些转圈、甩袖的动作,这样大家都能学、都能跳。
阿辰:(若有所思)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那咱们民间现在跳的《拂舞》,是不是就是从三国时候一点点传下来,又慢慢改过来的?
王大娘:(点头)可不是嘛!这老祖宗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有时候是艺人教艺人,有时候是街坊教街坊,传着传着,就有了咱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你们刚才虽然闹了笑话,但也是在琢磨这舞,说不定以后,你们也能把这《拂舞》传给更多人呢!
【阿福、小羽、阿辰和周围的学徒们都听得入了迷,原本打闹的心思也收了起来,眼神里多了几分认真。老木看着他们,欣慰地笑了,手里的刻刀也停了下来,静静地听着王大娘讲《拂舞》的故事。午后的阳光依旧温暖,蝉鸣声也似乎变得柔和了些,宫束班的大院里,充满了关于传承与热爱的气息】
第三幕:传承的小种子
【场景:几天后的傍晚,宫束班的作坊大院。夕阳西下,把院子里的一切都染成了金黄色。王大娘果然带来了几套轻薄的绸子舞袖,阿福、小羽、阿辰正跟着王大娘学跳《拂舞》的基本动作。几个学徒也在旁边跟着比划,老木则坐在石桌旁,一边看着他们,一边打磨着手里的木雕】
王大娘:(耐心地指导)小羽,胳膊再抬高点,手腕要软,别太僵硬。阿福,脚步慢一点,跟着节奏走,别着急。阿辰,你有拳脚底子,身子要再舒展些,这样甩袖才好看。
【小羽试着调整姿势,虽然还有些生疏,但比之前好了很多。阿福也放慢了脚步,虽然偶尔还是会出错,但再也没有闹出之前的笑话。阿辰则慢慢找到了感觉,甩袖的动作越来越舒展,脚步也越来越稳】
学徒乙:(小声对旁边的学徒丙说)你看师兄们跳得越来越好了,咱们也跟着学,以后说不定也能跳给别人看呢!
学徒丙:(点点头)嗯!王大娘说这是三国时候就有的舞,咱们学会了,也是在传老祖宗的东西呢!
【老木放下手中的刻刀,站起身,走到他们旁边,笑着说:“不错不错,比上次强多了。看来你们这几天没少下功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