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三:宫束班作坊 - 三日后
【李掌柜提着布包走进作坊,看到桌上的绣品,眼睛一亮】
李掌柜:老班头,我来取绣架……哟,这是你们绣的?
老班头:(笑着迎上去)让李掌柜见笑了,孩子们闲得慌,学着绣着玩的。
李掌柜:(拿起阿绣绣的江南水乡绢布)这哪是玩的?你看这水纹绣得多灵动,还有这乌篷船的篷子,层次感都出来了。老班头,你这学徒可是个好苗子啊!
阿绣:(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李掌柜过奖了,我也是瞎绣的。
李掌柜:瞎绣都这么好,要是正经学,说不定能赶上赵夫人的手艺呢!对了,你们知道吗?最近城里都在传,赵夫人要把她的刺绣技法传给民间女子,说是要让更多人学会这门手艺。
阿福:(眼睛瞪圆)真的?那我们岂不是也能学更厉害的刺绣了?
李掌柜:那可不一定,听说赵夫人只传品行端正、有天赋的人。不过你们有阿绣这个好苗子,说不定以后能有机会。
老班头:(接过李掌柜递来的银子)借李掌柜吉言。对了,你要的绣架都做好了,我让柱子给你搬上车。
第三幕:绣品传民间
场景四:城郊村口 - 日
【村口的老槐树下摆着几张桌子,村民们围着桌子看东西。阿福、柱子扛着木架,阿绣提着布包,老班头跟在后面】
村民老张:(看到老班头一行人,热情地迎上来)老班头,你们怎么来了?是不是又给我们带好东西了?
老班头:(笑着说)老张,前阵子你说村里的姑娘们想学刺绣,没合适的绣架,我们这次特意做了几个过来。还有,孩子们绣了些小物件,也给大家看看。
【柱子把木架放下,阿绣打开布包,拿出绣好的绢帕、荷包,有绣着梅花的,有绣着葫芦的,还有绣着江南水乡的】
村民甲:(拿起一个绣着梅花的荷包)这荷包真好看!比城里绸缎庄卖的还精致!
村民乙:(看着江南水乡的绢布)这上面的桥和船,跟咱们村外的河一模一样!阿绣姑娘,这是你绣的吧?
阿绣:(点点头)是我绣的,要是大家喜欢,我可以教大家简单的针法。
村里姑娘小花:(兴奋地拉着阿绣的手)真的吗?阿绣姐姐,我早就想学刺绣了,可一直没人教。
阿福:(拍着胸脯)不光阿绣教,我和柱子也能教!虽然我们绣得不如阿绣,但基础的穿线、绣轮廓还是会的!
【老班头看着热闹的场景,心里十分欣慰。这时,一个村民拿着一张纸跑过来】
村民丙:大家快来看!城里贴的告示,赵夫人要在城里办刺绣坊,专门教民间女子刺绣,还说要选最好的绣品送到吴王宫里呢!
小花:(激动地说)太好了!我要去城里学刺绣,以后也要绣出像赵夫人那样好看的绣品!
阿绣:(看着告示,眼神坚定)我也想去。我想把咱们江南的景色都绣下来,让更多人看到。
老班头:(拍拍阿绣的肩膀)去吧,阿绣。你的手艺好,心思细,肯定能学好。要是遇到困难,就回班社来,咱们宫束班永远是你的后盾。
柱子:阿绣,你要是去城里,记得常回来看看我们。我们会把绣架做得更好,给你送去!
阿福:对!到时候你成了有名的绣娘,可别忘了我们这些“憨货”陪你练过绣活!
【大家都笑了起来,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阿绣看着手中的绣花针,仿佛看到了未来绣出的一幅幅精美绣品,也看到了三国时期民间刺绣传承的希望】
第四幕:传承的针与线
场景五:建业城刺绣坊 - 一年后
【刺绣坊里摆满了绣架,许多女子坐在绣架前刺绣,阿绣站在一旁指导一个小姑娘。老班头、阿福、柱子提着几个新做的绣架走进来】
阿绣:(看到他们,惊喜地迎上去)班头,阿福,柱子,你们怎么来了?
老班头:(笑着说)听说你绣的《江南春景图》要送到吴王宫里,我们特意做了几个新绣架送过来,祝你好运。
柱子:这绣架是用最好的楠木做的,打磨得特别光滑,你用着肯定顺手。
阿福:(从布包里拿出一个荷包)还有这个,我绣的老虎,虽然不如你绣的好看,但也是我的心意。你可别嫌弃啊!
阿绣:(接过荷包,眼眶有些湿润)怎么会嫌弃?这是我收到最好的礼物。对了,你们看,这是小花绣的荷包,她现在绣得可好了,还教了好几个村里的姑娘。
【阿绣指着墙上挂着的荷包,上面绣着鲜艳的牡丹,针法工整,色彩搭配得当】
老班头:(点点头)好,好啊。赵夫人把刺绣传给民间,你又把刺绣传给村里的姑娘,这手艺算是传下去了。
这时,刺绣坊掌柜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幅绣品
掌柜:阿绣,你的《江南春景图》被吴王看中了,吴王还说,要把这幅绣品挂在书房里,让大臣们也看看民间的好手艺!
阿绣:(激动地说)真的吗?太好了!我就知道,只要用心绣,民间的绣品也能被人认可。
阿福:(兴奋地说)我就说阿绣你能行!以后你就是咱们三国时期有名的绣娘了!
柱子:以后我们宫束班要多做些绣架,送到各个村里去,让更多人能学刺绣,让赵夫人的手艺一直传下去!
【老班头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感慨万千。他想起一年前宫束班那群“憨货”闲得发慌,学着刺绣解闷,没想到竟无意中推动了民间刺绣的传承。而这传承的针与线,就像三国时期的文化纽带,将宫廷与民间、技艺与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绣出了一幅精美的画卷】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艺之神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