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没骂阿木,只是拿起细錾子)我的错,没仔细看。石头上的错,得改过来,不能让后人看笑话。
(老石握着錾子,小心翼翼地把多出来的一点凿掉,动作比平时慢了一倍,额头上冒出细汗。阿木站在旁边,大气不敢出,瘦猴和胖墩也凑过来,盯着老石的手)
瘦猴:(小声说)老石哥这手艺,没话说。要是换了别人,这石板说不定就废了。
胖墩:(点头)可不是嘛!老石哥刻石,比伺候自家孩子还上心。
(老石凿完,用细砂纸把凿过的地方磨平,李博士凑过去看,点头称赞)
李博士:完美!老石师傅,真是辛苦你了。
阿木:(小声对老石说)老石哥,对不起,我以后一定仔细描字。
老石:(拍了拍阿木的肩膀)没事,谁没犯过错?下次注意就好。刻石这活,急不得,得沉下心。
【场景转换】
傍晚,工坊里的光线暗了下来,胖墩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个白面馒头和一块酱肉,放在石板上
胖墩:(笑着说)今天老婆子蒸了馒头,还买了酱肉,咱们分着吃!忙活一天了,得补补!
瘦猴:(立刻凑过来,拿起一个馒头)还是胖墩你实在!整天就想着吃,不过这馒头闻着就香!
老石:(拿起一个馒头,掰了一半给阿木)阿木,多吃点,长力气,明天还得刻字。
阿木:(接过馒头,咬了一口)谢谢老石哥!这馒头真好吃!
李博士:(也拿起一个馒头,笑着说)没想到宫束班的师傅们,不仅手艺好,还这么热闹。我以前总觉得刻石是枯燥的活,现在看来,也有不少乐子。
瘦猴:(嘴里嚼着馒头,含糊地说)李博士,您不知道,咱们宫束班,以前刻过不少石碑,有祭天的,有记功德的,可没刻过这么大的书。这《隋书·经籍志》,刻完了,咱们也算给大隋留了点东西,以后子孙后代说不定还能看到呢!
胖墩:(点头)对!到时候咱们跟子孙说,你爷爷当年刻过一部大书的石碑,立在国子监旁,多威风!
(众人都笑了,笑声在傍晚的工坊里回荡,石板上刻好的字,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淡淡的光)
第四幕:石碑立,传后世
场景
三个月后,国子监旁的空地上——十几块刻好的《隋书·经籍志》石碑整齐地排列着,朝廷官员、国子监的学生围在旁边,指指点点,老石、阿木、瘦猴、胖墩穿着干净的衣服,站在石碑旁,脸上带着自豪的笑容,李博士站在他们身边
官员:(看着石碑,点头称赞)这石碑刻得真规整,字也清晰,宫束班的师傅们,立了大功啊!
学生:(指着石碑上的字)你们看,这“史部·史记类”的字,刻得真有力气,一看就是用心刻的!
阿木:(拉着老石的袖子,小声说)老石哥,你看,这么多人看咱们刻的石碑,以后他们都会知道,这是咱们宫束班刻的!
老石:(看着石碑,眼里满是欣慰)嗯,石头记下来了,就不会忘。咱们宫束班虽然是刻石的憨货,可也做了件正经事,没白活。
瘦猴:(笑着说)以后谁再说咱们宫束班只会刻石头,我就跟他说,咱们刻过《隋书·经籍志》,传后世的!
胖墩:(摸着石碑,感慨地说)这石头真沉,可沉不过咱们这三个月的功夫。以后就算咱们不在了,这石碑还在,后人看到它,就知道大隋有多少好书,知道有咱们宫束班这么一群人,在闲暇之余,刻了这么一部石碑。
李博士:(看着众人,笑着说)诸位师傅,你们不是憨货,你们是大隋文脉的守护者。这石碑,不仅记着书目的名字,还记着你们的手艺和心意,会一直传下去的。
(这时,一阵风吹过,吹动了众人的衣角,也吹动了国子监里的读书声,读书声和石碑上的字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大隋的故事,也诉说着宫束班一群“憨货”的坚守)
【尾声】
(多年后,一位老人带着孩子来到国子监旁,指着《隋书·经籍志》的石碑,对孩子说:“你知道吗?这石碑是当年宫束班的一群师傅刻的,他们虽然只是普通的刻石人,可却把大隋的文脉,刻在了石头上,传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盯着石碑上的字,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石碑上的字,在阳光下,依然清晰如初)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艺之神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