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塔魂
人物表
- 董钦:宫束班领班,三十五岁,掌心满是老茧,对器物精度偏执到“差一厘都要拆了重造”,被弟兄们戏称“董较真”
- 石头:二十四岁,力大如牛却总毛手毛脚,抡大锤时能把火星溅到自己衣角,擅长锻打青铜构件
- 老木:五十六岁,宫束班元老,精通石雕与鎏金,话少但眼神毒,能一眼看出石料里的暗纹
- 小墨:二十岁,心思活络的年轻匠人,擅长绘制纹样,总爱对着古画琢磨新花样,负责塔身上的浮雕设计
- 慧能法师:栖霞寺僧人,四十岁,温文尔雅,懂佛法也懂工艺,负责舍利塔的形制与佛教题材指导
- 李管事:工部监工,四十八岁,看似严苛,实则惜才,常偷偷给宫束班补送稀缺石料
第一幕:缘起栖霞
场景一:大兴城宫束班工坊 - 春·日
【工坊里堆着半成的青铜礼器,錾刀、凿子、砂纸散落案头。阳光透过天窗,把空气中的石粉照得像细碎的金粒。董钦正蹲在地上,用卡尺量一块青铜塔刹构件,眉头皱得能夹住錾刀】
石头:(扛着新凿好的石料进门,“咚”地把石料放地上)头儿!你要的塔基石料我凿完了!你看这平整度,能当镜子照!(说着就想拿手蹭石料表面)
董钦:(头也不抬,伸手拦住他)别碰!刚磨好的面,沾了汗就得重磨。这是栖霞寺的舍利塔构件,不是普通的石墩子。
【小墨抱着一卷画轴跑进来,纸卷在手里晃得像翻飞的蝴蝶】
小墨:头儿!慧能法师送的塔样我画好了!你看这塔身上的飞天纹,我参照了洛阳龙门的石窟造像,再加点卷草纹,是不是比原图样活泛多了?(说着就把画轴摊在案上,上面画着七层舍利塔的草图,飞天衣袂飘举,莲纹环绕塔身)
【老木端着一碗泡好的草药茶从里间出来,走到画轴前,枯瘦的手指轻轻点在塔檐的位置】
老木:塔檐角度太陡,雨水会积在瓦当缝里,三年就得腐。得再调缓三度,瓦当间距缩半寸,才能让雨水顺流而下。
董钦:(凑到画轴前,盯着塔檐看了半晌,点头附和)老木师傅说得对。还有塔门的浮雕,菩萨的衣褶得再顺点,现在看着像硬扯的布,没有“飘动感”。
石头:(挠挠头,凑过来看画轴)不就是建个塔嘛,用得着这么讲究?能立起来,能放舍利不就行了?
董钦:(瞪了他一眼)你懂什么?这舍利塔是要供在栖霞寺的,得经得起百年风雨,还得让后人看着就心生敬畏。咱们宫束班做的活,要么不做,要做就得是旷世精品。
【这时,慧能法师提着一个布包走进工坊,布包里装着几卷佛经与一尊小型舍利塔模型】
慧能法师:(双手合十)董领班,诸位施主,别来无恙?
董钦:(赶紧起身还礼)慧能法师客气了。您送的塔样我们正琢磨呢,就是有些细节还得跟您请教。
慧能法师:(把模型放在案上,模型是檀香木做的,七层塔身雕得精巧玲珑)此塔需供奉佛骨舍利,塔基要刻“八大菩萨”,塔身刻“释迦牟尼生平浮雕”,塔顶的塔刹要鎏金,象征佛光普照。只是……寺里经费有限,石料与金箔怕是不够。
【李管事背着双手走进来,正好听见这话,嘴角勾起一抹笑】
李管事:(指了指工坊外)法师放心,石料我让人从房山运了三十车,金箔也补了二十张。董钦,你们这群“憨货”可得争点气,别浪费了好物料。
董钦:(眼睛一亮,朝李管事作揖)谢李管事!我们保证,这舍利塔建成后,定是隋朝第一塔!
石头:(攥紧拳头)对!我抡大锤的力气,全用在这塔上!
【老木拿起一块石料,对着阳光看了看,指尖划过石料表面的纹理,缓缓开口】:房山的青白石,质地密,不易裂,是建塔的好料。接下来,先凿塔基吧。
【众人围到石料旁,阳光落在他们脸上,每个人眼里都闪着光——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劳作,是一场要刻进时光里的匠心修行。】
第二幕:千锤万凿
场景二:栖霞寺工地 - 夏·日
【工地旁搭着简易工棚,几尊凿好的塔基石构件摆在棚下。董钦正拿着凿子,给一块刻有“文殊菩萨”的石料修细节,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石料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石头:(光着膀子抡大锤,正砸向一块待凿的石料,每砸一下,地面都震得发颤)头儿!这石料也太硬了!我砸了二十锤,才凿出一道小缝!(说着就想把大锤往地上扔)
董钦:(放下凿子,走过去捡起大锤递给他)硬才好!硬石料能存千年。你别光用蛮力,看我怎么砸——锤要对准凿子尖,力道往石料纹理里送,不是跟石料硬碰硬。(说着接过大锤,手臂一扬,“咚”的一声,凿子在石料上刻出一道深痕)
【小墨蹲在另一块石料旁,拿着炭笔在上面画“释迦牟尼诞生”的浮雕轮廓。他时不时抬头看一眼慧能法师送的佛经插画,又低头修改,炭笔在石料上划出“沙沙”的声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