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郎:(看着画板,眼睛发亮)真好看!比我想象中还要好!你看这宫阙,好像真的能看到里面的宫殿似的。
王二柱:(指着銮驾,语气里带着自豪)你看这銮驾的铜皮,用赭石墨色画出来,真的有那种旧旧的质感,比石青好看多了。杨大哥,还是你说得对。
杨契丹:(看着画板,嘴角露出一丝笑容)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四个一起努力的结果。阿福的生活细节,三郎的颜料,二柱的人物神态,少了谁都不行。
【张管事走了进来,原本严肃的脸上带着好奇。他听说几人把《幸洛图》画完了,特意过来看看。】
张管事:(走到画板前,眼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脚步不由得放慢)这……这就是你们画的《幸洛图》?
周阿福:(立刻凑上去,得意地说)是啊张管事!您看,这朱雀大街,这銮驾,还有街边的百姓,都是咱们照着上次去洛阳的样子画的!
张管事:(仔细看着画板,手指轻轻点了点画面上的西域使者)这西域使者的服饰,画得还挺像那么回事。还有这羽林军的铠甲,甲片的纹路都画出来了,挺细致。
王二柱:(语气认真)我们查了《西域图记》,还问了宫里的羽林军,确认了服饰和铠甲的样式,才敢画。
张管事:(点点头,语气缓和了不少)你们倒是用了心。这画……确实比你们平时画的纹样强多了,有股子生气。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伴随着太监尖细的嗓音:“陛下有旨,宣宫束班管事及画匠之首杨契丹即刻觐见!”】
几人都愣住了,张管事更是慌了神,连忙整理衣服:“陛下怎么突然宣我们?难道是为了这画?”
杨契丹:(深吸一口气,镇定下来)不管是为了什么,咱们先去觐见陛下。要是陛下问起这画,咱们就如实说。
【张管事和杨契丹跟着太监离开,周阿福、李三郎、王二柱在作坊里坐立不安,时不时看向门口,心里又紧张又期待。】
场景四:皇宫大殿 - 夜 - 内
【大殿灯火通明,皇帝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一卷画稿——正是杨契丹他们整理的《洛阳城郭图》。张管事和杨契丹跪在地上,头不敢抬起。】
皇帝:(放下画稿,语气平和)张管事,杨契丹,朕听说你们宫束班,最近画了一幅《幸洛图》?
张管事:(连忙磕头)回陛下,是……是宫束班的画匠们闲暇时画的,本是练手之作,没想到惊扰了陛下。
皇帝:(笑了笑)惊扰什么?朕倒想看看,你们把朕幸洛的场景,画成了什么样。杨契丹,你把画带来了吗?
杨契丹:(磕头回话)回陛下,画作太大,未能带来。若陛下想看,臣明日便可将画呈上来。
皇帝:(点头)好,明日呈上来给朕看看。朕听说,这幅画是你们几个画匠一起画的?
杨契丹:(恭敬地说)回陛下,是臣和宫束班的周阿福、李三郎、王二柱一起画的。周阿福擅长捕捉生活细节,李三郎擅长调制颜料,王二柱擅长刻画人物神态,缺一不可。
皇帝:(语气带着赞赏)不错,懂得分工合作,还能各展所长。朕看你们平时画宫墙纹样、器物装饰,倒是屈才了。明日把画呈上来,若是画得好,朕自有赏赐。
张管事和杨契丹连忙磕头谢恩:“谢陛下恩典!”
场景五:宫束班工艺门作坊 - 次日晨 - 内
【第二天一早,杨契丹和张管事回到作坊,脸上都带着笑容。】
周阿福:(立刻围上去)杨大哥,张管事,陛下找你们干嘛?是不是夸咱们的画了?
杨契丹:(笑着点头)陛下不仅问了画,还让咱们今天把《幸洛图》呈上去。若是画得好,还有赏赐。
李三郎:(激动地跳起来)真的?太好了!咱们的画能让陛下看到了!
王二柱:(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看来咱们这些天的努力,没白费。
【几人小心翼翼地把《幸洛图》卷起来,由杨契丹抱着,跟着张管事一起前往皇宫。一路上,不少宫女、太监都好奇地看着他们,不知道他们抱着的是什么宝贝。】
场景六:皇宫偏殿 - 日 - 内
【偏殿里,《幸洛图》被展开,挂在墙上。皇帝站在画前,仔细观赏着,身边的大臣们也纷纷凑过来,不时发出赞叹声。】
皇帝:(指着画面上的百姓,语气欣慰)你们看这百姓的神态,有敬畏,有喜悦,画得很真实。朕幸洛,就是为了看看百姓的生活,你们把这股子烟火气画出来了,好!
大臣甲:(拱手称赞)陛下所言极是。这幅画不仅写实,构图也极为精妙——宫阙巍峨,銮驾庄重,百姓鲜活,层次分明,一看便知画匠们用了心。
大臣乙:(点头附和)尤其是这色彩搭配,宫墙的石青、銮驾的赭石、百姓服饰的浅红浅绿,既不杂乱,又能突出重点,可见画匠们对色彩的掌控力极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