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宫食记·葵花斩肉
人物表
- 李阿福:男,三十岁,宫束班掌案,手巧心细,痴迷食材搭配,性格温和有韧性
- 王铁勺:男,二十七岁,宫束班副掌案,擅长火候把控,性格豪爽,爱琢磨新吃法
- 张豆包:女,二十五岁,宫束班帮厨,精通面点,嘴甜眼尖,擅长发现食材特性
- 赵砧板:男,二十八岁,宫束班切配,刀工精湛,沉默寡言但做事极稳
- 隋炀帝杨广:男,四十岁,隋朝皇帝,喜爱游宴,对美食有极高要求
- 萧皇后:女,三十八岁,温婉聪慧,常陪隋炀帝品鉴美食
- 内侍小李子:男,二十岁,御前内侍,负责传旨及膳食安排
第一幕:宫束班的“闲愁”
场景一:隋宫御膳房偏院·宫束班工坊
【时】隋大业六年,暮春,午后
【景】院内种着几株新栽的海棠,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工坊内,案台上摆着洗净的新鲜食材,铜锅铁勺整齐挂在墙上,墙角炭炉余温未散。李阿福正对着一碗刚磨好的豆粉发呆,王铁勺蹲在炉边摆弄炭火,张豆包趴在案上数着碟子里的红枣,赵砧板则在磨一把新打制的菜刀,刀刃反光映在墙上。
王铁勺:(戳了戳炭火,火星溅起)我说阿福哥,这都闲了快半个月了,陛下前阵子忙着修运河,这几日又琢磨着去洛阳看牡丹,咱们宫束班再这么“歇着”,怕是要被其他膳房比下去了。
李阿福:(回过神,指尖捻起一点豆粉)急什么?御膳房的活计,讲究“闲时磨手艺,忙时不慌神”。只是……(叹了口气)总做些蒸饼、炙肉,连我自己都觉得腻味,更别说陛下了。
张豆包:(猛地坐直,晃了晃手里的红枣)阿福哥说得对!上次给萧皇后做的枣泥糕,皇后娘娘虽夸了甜糯,可我瞧着她也就尝了两口。咱们得整个新鲜的,让陛下和娘娘眼前一亮!
赵砧板:(停下磨刀,抬眼看众人)肉。(声音低沉,只吐一个字)
王铁勺:(眼睛一亮,拍了下大腿)老赵说得在理!这春日里,猪牛羊肉都正是肥美的时候,咱们就从肉上琢磨!阿福哥,你还记得去年陛下南巡,在扬州吃的那道“肉饼”吗?陛下说肉太碎,嚼着没劲儿。
李阿福:(点头,走到案前拿起一块五花肉)当然记得。寻常肉饼要么剁得太细成了泥,要么切得太粗嚼不动。若是……(手指在五花肉上比划)把肉切成大些的块,再配些辅料,既保留肉的口感,又能吸进滋味,会不会好?
张豆包:(凑过来,指着五花肉的肥瘦相间处)阿福哥,这五花肉最妙的就是肥瘦掺着,若是只取瘦肉,吃着柴;只取肥肉,又腻得慌。不如就用整块五花肉,切成骰子大小的块,再剁上几刀,让肉粒连而不碎!
赵砧板:(站起身,拿起菜刀在案上轻剁两下,发出清脆的“笃笃”声)我来切。(说着便将五花肉铺在砧板上,刀刃落下,不快不慢,肉块大小均匀,既不是肉末,也不是肉块,恰好是“粒”的模样)
第二幕:试做“大肉圆”
场景二:宫束班工坊·灶台前
【时】两日后,清晨
【景】案台上摆着处理好的食材:剁好的五花肉粒、泡软的干香菇丁、切细的马蹄碎、姜末、葱花,还有一碗调好的料水(料酒、生抽、盐、糖混合而成)。王铁勺已将炭炉烧得通红,铜锅架在上面,锅内倒了少许清油。
李阿福:(戴上布巾,双手揉搓五花肉粒)铁勺,火别太旺,先把锅温着。豆包,把马蹄碎和香菇丁拌进来,再加点淀粉,让肉粒能粘在一起。
张豆包:(手脚麻利地将辅料倒入肉盆,双手拌匀)阿福哥,马蹄碎加多少?多了怕抢了肉的味,少了又没那股脆劲。
李阿福:(抓了一把拌匀的肉粒,捏了捏)再加半勺,马蹄能解腻,春日里吃着清爽。老赵,你帮着把葱姜末和料水淋进去,顺时针搅,让肉吸足滋味。
赵砧板:(依言倒入料水,右手握住筷子,顺时针快速搅拌,肉粒逐渐变得黏糯,渗出油光)好了。
王铁勺:(探头看了看肉盆)阿福哥,现在就下锅炸?还是蒸?
李阿福:(沉思片刻,摇了摇头)炸的太油,蒸的太淡。咱们先把肉搓成大丸子,放进温油里“养”着,让外皮定型,再加水焖煮,让滋味渗进肉里。你看这丸子,比拳头还大,得慢慢煮才入味。
(李阿福双手沾了点清水,抓起一团肉,在掌心反复揉搓,捏成一个圆滚滚的大肉圆,递给王铁勺。王铁勺小心地将肉圆放进温油里,油花轻轻泛起,没有剧烈的溅响。)
张豆包:(趴在灶台边,眼睛瞪得溜圆)阿福哥,这大肉圆看着就实在!就是……是不是太普通了?没个好看的模样,陛下见了未必有兴趣。
李阿福:(盯着油锅里的肉圆,若有所思)你说得对,御膳讲究“色、香、味、形”,形不好,再好吃也差了点意思。(目光扫过院外,落在墙角新开的向日葵上,花瓣金黄,层层叠叠)有了!等肉圆焖好,咱们用刀在表面划几刀,像向日葵的花瓣一样,再浇上酱汁,既好看,又能让酱汁渗进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