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点点头,往铁锅里倒了油)油热了之后,把肉条一根一根放进去,别一下子全倒,不然会粘在一起。就像咱们拼木料,得一块一块对齐,不能乱。
王铁匠往灶里加了点柴,火苗“腾”地窜了起来,锅里的油渐渐冒起了小泡。老周拿起一根裹好粉和蛋液的肉条,轻轻放进油里,“滋啦”一声,油花溅起,一股香气慢慢飘了出来。
李木匠:(盯着锅里的肉条,眼睛都看直了)师父,这颜色慢慢变黄了,真好看。要不要加点别的?比如葱花或者花椒?
老周:(摇了摇头,用筷子轻轻翻动肉条)第一次做,先做原味的,尝了味道再调整。咱们做工艺,得先保证“基础款”没问题,再做花样。
不一会儿,肉条炸成了金黄色,老周用漏勺把它们捞出来,放在铺着油纸的盘子里。阿福迫不及待地拿起一根,吹了吹就放进嘴里,嚼了两下,眼睛瞬间亮了。
阿福:(含糊不清地说)师父!好吃!外皮酥酥的,里面的肉特别嫩,一点都不柴!比御膳房的卤鸡腿还好吃!
王铁匠:(也拿起一根,咬了一大口)嗯!香!就是有点淡,要是再加点盐或者别的调料就更好了。
李木匠:(拿起一根,放在鼻尖闻了闻)香味是够了,就是造型还差点。咱们是不是可以把肉条摆得好看点?比如摆成花瓣形,像我雕的萝卜花似的。
老周:(拿起一根肉条,看了看)味道淡可以再调调料,造型也能改进。不过这菜现在还没名字,咱们得给它起个名字。
阿福:(挠了挠头)叫“炸鸡条”?太普通了,不像咱们宫束班做的菜。
王铁匠:(想了想)叫“黄金鸡条”?这颜色金黄,听着就贵气。
李木匠:(摇摇头)“黄金”太俗了。咱们做工艺,讲究“雅致”。上次我去洛阳城外的象牙林,见那些象牙白润光滑,跟这鸡条的颜色和质感有点像。不如叫“象牙鸡条”?
老周:(眼睛一亮)“象牙鸡条”!好名字!既说出了这鸡条的颜色和质感,又透着点雅致,符合咱们宫束班的手艺。就叫这个名字!
第三幕:赵管事蹭吃与改良
场景
三日后,宫束班工坊后院,土灶再次架了起来。这次桌上不仅有鸡胸肉、面粉和鸡蛋,还多了胡椒粉、辣椒粉、蜂蜜和芝麻。阿福正把切好的鸡条放在碗里腌制,李木匠则用小刀把胡萝卜刻成了小花,王铁匠则在一旁擦拭着盘子。
阿福:(一边抓匀肉条一边说)师父,春桃说御膳房做炸菜,会在蛋液里加一勺蜂蜜,这样外皮更香甜。我今天也加了点,您看看行不行。
老周:(走过去闻了闻)嗯,有股淡淡的甜味,不错。咱们做“象牙鸡条”,不仅要好吃,还要有“特色”。上次王铁匠说味道淡,这次咱们准备了胡椒粉和辣椒粉,喜欢吃辣的可以蘸着吃,喜欢甜的可以蘸蜂蜜,这样所有人都能吃。
李木匠:(把胡萝卜花放在盘子里)我还刻了点胡萝卜花和黄瓜片,等会儿把鸡条摆在中间,周围用蔬菜花围着,看着就像咱们做的“雕花摆件”,拿出去都能当艺术品。
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赵管事背着手,慢悠悠地走了过来,鼻子还不停嗅着。
赵管事:(假装严肃)老周,你们工坊不干活,在这儿偷偷摸摸做什么呢?我老远就闻着香味了,是不是在偷懒?
阿福:(连忙藏起手里的肉条)赵管事,我们没偷懒,就是……就是趁着间隙做点吃的,补充体力,好干活。
老周:(笑着走过去)赵管事,我们刚琢磨出一道新菜,叫“象牙鸡条”,正准备试吃呢。您要是不嫌弃,不如一起尝尝?
赵管事:(嘴角微微上扬,却还端着架子)哦?新菜?我倒要看看你们这些工匠,除了会修房子,还会不会做菜。要是不好吃,我可饶不了你们。
王铁匠赶紧往灶里添了柴,老周把腌制好的肉条裹上粉和蛋液,放进热油里。不一会儿,第二锅“象牙鸡条”就炸好了,李木匠把它们摆进铺了油纸的盘子里,周围放上胡萝卜花和黄瓜片,金黄的鸡条配上翠绿的黄瓜和鲜红的胡萝卜,看着格外诱人。
老周:(把盘子递给赵管事)赵管事,您尝尝。这是我们用鸡胸肉做的,先腌后炸,外酥里嫩,还准备了胡椒粉和蜂蜜,您可以蘸着吃。
赵管事拿起一根鸡条,先蘸了点胡椒粉,放进嘴里嚼了嚼,眼睛瞬间睁大了。他又拿起一根,蘸了点蜂蜜,吃了之后,点了点头。
赵管事:(放下筷子,摸着肚子)不错不错!这“象牙鸡条”,外皮酥而不硬,里面的肉嫩而不柴,蘸着胡椒粉吃够味,蘸着蜂蜜吃香甜,比御膳房的不少菜都强。你们这些工匠,倒把做工艺的心思用在了做菜上,也算没白瞎手艺。
王铁匠:(笑着说)赵管事,您要是觉得好吃,以后我们多做几次,您常来尝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