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地基风波
场景二:洨河桥址(十日之后,岸边已铺好木轨,十几名民工正用木车运石料,宫束班带着工匠在河床上挖地基,地基坑已挖了两丈深)
【日头升到半空,风还有些凉。老木蹲在地基坑边,用一根木尺测量坑的深度,时不时用手摸一摸坑底的土,眉头紧锁。宫束班光着膀子,黝黑的皮肤上满是汗水,正和几个石匠一起,用石夯砸坑底的土,腰间的布带被汗水浸得发黑】
栓子:(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湿布)掌事!快擦擦汗!苏御史来了,就在岸边!
【宫束班接过湿布,胡乱擦了擦脸,穿上粗布短褂。苏御史带着随从走来,身后还跟着两个拿着笔墨的小吏,目光落在地基坑上】
苏御史:(走到地基坑边,探头往下看了看)这地基挖了两丈深,倒是够深。但这河底的土是“流沙土”,一泡水就软,你怎么保证桥墩不沉?
宫束班:(跳上坑边,指了指坑底铺的一层粗石)苏大人您看,俺们先在坑底铺了一层一尺厚的粗石,再用石夯砸了五十遍,比岸上的土还硬。等会儿再在粗石上砌三层方石,方石之间用“糯米灰浆”粘住,糯米灰浆粘得牢,还能防水,保证桥墩不沉。
苏御史:(弯腰摸了摸坑底的粗石,又看了看旁边堆放的糯米)糯米灰浆?用粮食做灰浆,会不会太浪费了?朝廷拨的粮草是给工匠民工吃的,不是让你们这么用的。
春娘:(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块用糯米灰浆粘住的方石样品)苏大人,这糯米灰浆不是用新米做的,是用陈米磨的粉,陈米口感差,不能吃,但粘合力强。俺们试过,用糯米灰浆粘住的方石,两个人都掰不开。要是不用这个,方石之间有缝隙,水渗进去,桥墩用不了几年就会坏。
【正在这时,铁蛋带着两个石匠抬着一块方石过来,方石的一角有些破损】
铁蛋:掌事!这块方石在搬运的时候磕破了角,要不要扔了,再凿一块新的?
苏御史:(看到破损的方石,脸色一沉)宫束班!你就是这么管质量的?破损的方石砌在桥墩里,桥墩的强度不就差了?要是桥塌了,你担得起责任吗?
宫束班:(走过去,拿起破损的方石看了看,又用手掂了掂)苏大人,这方石只是角破了,主体还是好的。俺们可以把破损的角朝下砌,砌的时候多抹点糯米灰浆,把缝隙填实,不影响桥墩的强度。要是扔了,又得去西山采石,来回要三天,耽误工期。
苏御史:(皱眉,盯着宫束班)你倒会省时间。可要是出了问题,你有什么办法?
老木:(上前一步,拱手道)苏大人,俺们工艺门建桥几十年,从来没出过事。这破损的方石只要处理得当,比完整的方石还结实——俺们之前建过一座小桥,用的就是处理过的破损方石,现在都好好的。要是您不放心,俺们可以在桥墩旁边留个“观察孔”,您随时可以查看桥墩的情况。
【苏御史看着老木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周围忙碌的工匠和民工,神色缓和了些。他拿起那块方石样品,用力掰了掰,方石纹丝不动】
苏御史:罢了,就按你们说的办。但记住,这桥关系到南北交通,要是出了半点差错,你们一个都跑不了。(对身后的小吏说)把地基的情况记下来,回去禀报陛下。
【苏御史离开后,铁蛋凑到宫束班身边,压低声音说】
铁蛋:掌事,你刚才那股子“憨劲”,倒把苏御史唬住了。
宫束班:(笑了笑,拍了拍铁蛋的头)啥憨劲?这叫“省料不省工”。匠人做事,不能只看表面,得会变通。快去把那破损的方石处理了,别耽误砌桥墩。
【铁蛋应了一声,扛着方石离开。老木走到宫束班身边,递给他一个水囊】
老木:束班,你刚才说的“观察孔”,是你昨儿晚上琢磨出来的吧?我看你半夜还在帐篷里画图纸。
宫束班:(喝了口水,挠了挠头)可不是嘛。苏大人是文官,不懂建桥,咱们得给他吃颗“定心丸”。留个观察孔,他能看到桥墩里面的情况,就不会总怀疑咱们了。
【远处,春娘正领着民工铺木轨,民工们一边铺一边唱着号子,声音在洨河岸边回荡】
第三幕:拱券巧思
场景三:安济桥建造现场(三个月后,桥墩已砌好,工匠们正在搭建木拱架,准备砌桥的拱券)
【午后,阳光正好,风也变得暖和起来。宫束班站在木拱架上,手里拿着一根长竹竿,比划着拱券的弧度。老木蹲在桥墩旁,用墨斗在桥墩上弹线,标注拱券的砌石位置。铁蛋带着几个石匠,正在打磨拱券用的“楔形石”,石屑落在地上,堆成了小堆】
春娘:(提着一个篮子走过来,里面装着馒头和咸菜,还有一壶热茶)掌事,老木师傅,该歇晌了,吃点东西,喝口热茶暖暖身子。
宫束班:(从木拱架上爬下来,拍了拍身上的木屑)正好,俺也饿了。春娘,你看这木拱架,是按俺们算的弧度搭的,等会儿砌楔形石的时候,就顺着这个弧度砌,保证拱券结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