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赶紧去拿刨子,宫束班一边磨榫头,一边跟周围的工匠说:“这斗拱就像人的骨头,榫头就是关节,差半分都不行,得严丝合缝,这样殿宇才能立得稳,几百年都不倒。”)
石头:(凑过来,看着磨好的榫头)班叔,俺之前拼的时候,就觉得这里不对劲,可就是说不上来,您一指点,俺就明白了!
李匠头:(看着宫束班一群人忙活,脸色缓和了不少)之前总觉得民间工匠野路子多,现在看来,你们这“憨劲”,倒是比精细活儿还管用。
宫束班:(磨完榫头,拼好斗拱,递给柳叶)李匠头,俺们就是实诚,啥活都想着做到最好,不糊弄。含元殿是陛下的大殿,也是咱老百姓造的殿,可不能出半点差错。
(这时,远处传来小吏的喊声,说太子要过来视察工地。工匠们赶紧收拾工具,宫束班拍了拍手上的灰,对石头和柳叶说:“咱得把活儿做得更细点,让太子看看,民间工匠也能造好大殿!”)
第三幕:斗拱风波
时间:又过了两个月,秋,寅时
地点:含元殿工地,东阁(翔鸾阁)施工现场
人物:
- 宫束班:眼睛里带着血丝,手里拿着油灯,照着斗拱
- 石头:趴在木架上,手里拿着锤子,打盹差点掉下来
- 柳叶:坐在旁边的木料上,缝补磨破的手套
- 张御史:朝廷御史,身穿绯袍,表情严肃
- 王监丞:跟在张御史身后,神色紧张
- 几个小吏:手持火把,照亮周围
(寅时的工地很安静,只有偶尔的虫鸣,宫束班带着石头、柳叶在检查东阁的斗拱。之前因为连日下雨,部分斗拱受潮,有点变形,他们连夜赶来修补)
石头:(打了个哈欠)班叔,都检查三遍了,就那两个斗拱有点变形,俺们已经换了新的,咋还不回去睡觉啊?
宫束班:(瞪了他一眼)睡觉?这斗拱是东阁的架子,要是出了错,阁子塌了咋办?再检查一遍,确认都没问题了再走。
(柳叶站起来,帮着举油灯,灯光照在宫束班的脸上,能看到他眼角的皱纹和疲惫)
柳叶:班叔,您都两天没合眼了,要不俺和石头再检查,您靠会儿?
宫束班:不用,俺陪着你们。这含元殿,咱造了快半年了,眼看就要封顶,可不能在最后关头出岔子。
(突然,远处传来脚步声,还有火把的光。宫束班赶紧让石头下来,整理衣服)
王监丞:(快步走过来,声音有点急)宫束班,张御史深夜来查工,你们怎么还在这儿?
张御史:(走到斗拱前,用手敲了敲,看着宫束班)深夜不歇,是活儿没做好,还是想偷工减料?
宫束班:(赶紧拱手,声音有点哑)回御史大人,不是偷工减料,是之前下雨,有两个斗拱受潮变形,小的们连夜换了新的,怕还有问题,就再检查检查。
张御史:(挑眉)换了新的?可有记录?这斗拱用的木料,是上等的松木吗?
宫束班:(指着旁边堆着的旧斗拱)大人您看,那就是换下来的旧斗拱,木料是终南山的松木,俺们选的都是二十年以上的老松,没半点空心。记录在李匠头那儿,您要是要,小的现在就去拿。
(张御史走过去,拿起旧斗拱看了看,又摸了摸新换的斗拱,脸色缓和了些)
张御史:之前听说民间工匠造殿,多有敷衍,今日见了你们,倒不像传言那样。这斗拱做得严实,榫卯也合缝,是用心了。
宫束班:(憨笑)大人,俺们都是手艺人,靠手艺吃饭,糊弄别人就是糊弄自己。含元殿是给陛下用的,更是给咱大唐百姓长脸的,俺们咋敢不用心?
王监丞:(松了口气)张御史,宫束班这群人,虽说看着“憨”,但干活最实在,这半年来,没出过一次差错。
张御史:(点头)好,既然没问题,你们也别太累了,明日还要上工。记住,含元殿是大唐的门面,你们造的不是殿,是大唐的气派,不能马虎。
(张御史走后,石头拍了拍胸口)
石头:吓死俺了,还以为要挨骂呢!
宫束班:(笑着拍了他一下)只要咱活儿做得好,就不怕查。走,再检查最后一遍,没问题就回去睡觉,明日还要给大殿上梁呢!
(油灯的光在工地上晃动,三个身影又开始仔细检查斗拱,远处的天空,渐渐泛起了鱼肚白)
第四幕:上梁盛典
时间:冬,辰时,晴空万里
地点:含元殿正殿工地,殿基周围挤满了人
人物:
- 宫束班:穿着新做的粗布衣裳,手里拿着系着红绸的斧头
- 石头:站在木架上,手里拉着梁木的绳子
- 柳叶:手里捧着装有五谷杂粮的篮子
- 唐太宗:身穿龙袍,坐在殿基旁的观礼台上
- 长孙皇后:坐在唐太宗身边,面带微笑
- 李匠头:站在宫束班旁边,手里拿着图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