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都笑了,油灯的光映在他们脸上,连皱纹里都带着暖意。老木笑着拍了拍胖墩的头,把一支磨尖的竹笔递给他。】
老木:画!怎么不能画?咱做瓷的,就是要画老百姓的日子。日子里有啥,咱瓷上就有啥。
【小石头拿起竹笔,蘸了褐釉,在碗坯上慢慢画桃花。这次他没擦,花瓣虽然歪歪的,却透着股鲜活劲儿。瘦猴也静下心来,在瓷瓶上画了片荷叶,还在叶边画了只小蜻蜓。胖墩则在一个盘子上画了个圆圆的胡饼,上面点了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像极了芝麻。】
【老木看着他们,走到泥池边,又抓了一把瓷土,在手里揉捏。窑外的风刮过破窑门,草席哗啦响了一声,却没让人觉得冷——作坊里的灯,亮得很。】
第二幕:窑火里的“憨坚持”
场景三:宫束班窑厂——日·外
【半个月后,窑厂坡上的草绿了些。那座破窑已经修好了,窑门用新的青砖砌了,还刷了层黄泥。泥台上摆着三十个画好彩的瓷坯,有碗、有壶、有盘、有瓶,每个上面都画着不一样的花样:桃花、荷叶、胡饼、小鸟,还有一个碗上画了个咧嘴笑的娃娃。】
【李掌柜站在泥台前,手里拿着个画着桃花的碗坯,眉头皱着,玉扳指在碗沿上轻轻敲着。】
李掌柜:老木,你这是跟我开玩笑呢?(把碗坯放在台上,声音提高了些)人家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那是看釉色就知道是好东西。你这倒好,在瓷上画些乱七八糟的,跟小孩涂鸦似的,我拿到长安去,谁会要?
瘦猴:(站在老木旁边,攥着拳头,脸涨红了)李掌柜,这不是涂鸦!这是咱画的桃花,还有荷叶,老百姓都喜欢!
李掌柜:(瞥了瘦猴一眼,冷笑)老百姓喜欢?老百姓买瓷是为了盛饭盛水,不是为了看画。我看你们宫束班,真是“憨货”到底了,放着好好的路不走,偏要走歪路。
【老木往前走了一步,挡住瘦猴,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围裙上全是瓷土和釉料的印子。】
老木:李掌柜,咱这瓷,是丑了点,花样也简单。但咱用的土是咱铜官镇的好土,釉是咱自己调的,画的也是咱老百姓的日子。您给咱一次机会,这窑烧出来,要是不好,您再骂咱“憨货”,咱认。要是好,您就把咱的瓷带到长安,让长安人也看看,咱铜官镇的瓷,也有不一样的好。
【李掌柜看着老木的眼睛——那眼睛里满是窑火映出的光,像极了他年轻时见过的老窑工。他沉默了一会儿,转了转玉扳指,叹了口气。】
李掌柜:行,我就给你们一次机会。要是烧出来的瓷裂了、掉彩了,你们宫束班就别再做瓷了,跟我去长安当伙计吧。
【老木笑了,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像窑墙上的纹路。他回头对小石头、瘦猴、胖墩说:“听见没?咱得把这窑烧好,别让人看扁了。”】
场景四:宫束班窑前——夜·外
【窑火已经烧了三天三夜。窑口的火舌舔着青砖,把周围的夜空都染成了橘红色。老木坐在窑前的石头上,眼睛盯着窑口的火,手里拿着根铁棍,时不时伸进窑里拨弄一下柴火。】
【小石头靠在老木旁边,眼睛红红的,却还强撑着不睡。瘦猴和胖墩坐在另一边,胖墩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盖在小石头身上。】
瘦猴:(打了个哈欠,声音沙哑)老木叔,这火够旺了吧?我看窑墙上的土都快烧红了。
老木:(摇摇头,把铁棍抽出来,铁棍头已经烧得发白)还不够。这釉下彩得烧到一千一百度,火小了,彩会掉;火大了,瓷会裂。得盯着,不能差一点。
胖墩:(揉了揉眼睛,从怀里掏出个凉了的胡饼,递给老木)老木叔,您吃点,垫垫肚子。这三天,您就没好好睡过。
【老木接过胡饼,掰了一半递给小石头,另一半自己咬了一口,饼渣掉在衣襟上,他也没在意。】
老木:(看着窑火,慢慢嚼着胡饼)我爹以前跟我说,烧窑就像养孩子,得用心。你对它好,它才会给你好东西。咱宫束班传了三辈,不能在咱这辈断了。
小石头:(咬着胡饼,眼泪差点掉下来)老木叔,我不想去长安当伙计,我想跟您学做瓷,想烧出最好看的瓷。
【老木拍了拍小石头的头,没说话,只是把铁棍又伸进窑里,轻轻拨弄着柴火。窑火噼啪响着,像在回应他的话。】
【天快亮的时候,老木终于站起来,把铁棍靠在窑边,拍了拍手上的灰。】
老木:(声音有点哑,却带着劲)火够了,封窑!等三天,开窑!
【小石头、瘦猴、胖墩都站起来,眼睛亮得像窑火。他们一起搬来青砖,把窑口封上,还在砖缝里抹上黄泥,生怕漏了一点气。】
【东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窑厂坡上静悄悄的,只有封好的窑,像个睡着的巨人,等着醒来时,给大家带来惊喜。】
第三幕:瓷声里的“憨名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