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无妨,诸位既是因茶香而来,便是与茶有缘。我乃陆羽,在此煮茶自娱,诸位若不嫌弃,可一同品饮。
(胖婶走进茶寮,看到桌上的细瓷茶具,眼睛一亮)
胖婶:先生这茶具真好看,比咱工坊里的粗陶碗精致多了。
陆羽:茶具无贵贱,粗陶有粗陶的质朴,细瓷有细瓷的雅致,关键是与茶汤相配。粗陶碗泡老茶,能衬出茶的醇厚;细瓷盖碗泡新茶,能显露出茶的清香。
(瘦猴走到桌前,拿起一个茶则,仔细看了看)
瘦猴:先生,这茶则是竹制的吧?我看这纹路,像是后山的毛竹,要是在边缘雕上茶芽的图案,会不会更别致?
(陆羽接过茶则,看了看,点头称赞)
陆羽:这位师傅好眼力,这茶则确实是后山毛竹所制。你说的雕茶芽图案,倒是个好主意,既不破坏竹材的本色,又能增添茶趣,可见你对木雕颇有研究。
老木:先生过奖了,瘦猴是咱宫束班的木雕师傅,手里的活计还算利索。我们几个都是做工艺的,平时也爱喝口茶,就是不懂什么门道,今日遇到先生,还望先生多多指点。
(陆羽示意几人坐下,然后拿起陶壶,将煮好的山泉倒入盖碗,轻轻晃动了几下,然后将茶汤分倒入几个小茶杯中)
陆羽:诸位先尝尝这茶汤,这是用前几日采摘的明前龙井,配着这山泉煮的,看看口感如何。
(老木端起茶杯,先闻了闻茶香,然后小口饮下,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小石头学着老木的样子,喝了一口,眉头微皱)
小石头:先生,这茶喝着有点清甜,还有点兰花香,就是有点淡,没有师傅平时泡的粗茶那么浓。
陆羽:明前龙井贵在鲜嫩,茶汤清浅,滋味清甜,若是泡得太浓,反而会破坏它的本味。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冲泡方法,这就是泡茶的门道。
(胖婶端起茶杯,一口喝尽,砸了砸嘴)
胖婶:嗯,是比我那野菊花茶好喝,就是太少了,一口就没了。先生,能不能多倒点?
(陆羽笑了笑,又给胖婶倒了一杯)
陆羽:品茶不在量多,而在细品。慢慢喝,才能尝出茶汤里的层次,感受茶的韵味。
(瘦猴端着茶杯,一边喝一边打量茶寮内的布置)
瘦猴:先生,您常年在外游历,煮茶的时候,怎么确定水的温度够不够啊?我在家煮茶,总是要么煮太开,要么没煮开。
陆羽:辨水之沸,有三候。一候,水始有微微的声响,像鱼吐泡泡;二候,水边出现细小的气泡,如涌泉连珠;三候,水势汹涌,如腾波鼓浪。煮茶用二候的水最佳,此时水温适中,能充分激发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老木听着陆羽的话,连连点头)
老木:先生所言极是,以前我煮茶,总以为水越开越好,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看来咱不仅做茶器要用心,泡茶也得下功夫。
第三幕:切磋茶艺,畅谈茶理
场景
山间茶寮,傍晚,夕阳洒在茶田上,给茶田镀上一层金色,山泉的流水声与茶香交织在一起
(陆羽重新煮了水,这次他让老木尝试冲泡茶叶。老木有些紧张,双手微微颤抖,拿起茶则往盖碗里放茶叶)
陆羽:老木师傅,放茶叶的时候,手要稳,量要适中,明前龙井芽叶细嫩,放多了会苦涩,放少了又尝不出滋味。
(老木调整了一下茶叶的量,然后等待水沸。小石头在一旁看着,手里拿着一块小木头,不自觉地雕着什么)
胖婶:先生,您说这喝茶,除了能解渴,还有啥好处啊?我看那些文人墨客,天天捧着茶杯,好像多有学问似的。
陆羽:喝茶不仅能解渴,还能修身养性。茶性清淡,能让人静下心来;煮茶、品茶的过程,能让人慢下来,感受生活的细节。而且,茶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能提神醒脑,消食解腻。
(瘦猴雕好了一个小小的茶芽木雕,递到陆羽面前)
瘦猴:先生,您看这个,我刚雕的茶芽,要是安在茶则上,是不是挺合适?
(陆羽接过木雕,仔细看了看,眼神里露出赞赏)
陆羽:雕得很精致,茶芽的形态栩栩如生,安在茶则上,既能实用,又能观赏,是件好作品。你们宫束班的工艺,果然名不虚传。
(老木看到水已经到了二候,赶紧拿起陶壶,将水倒入盖碗,然后轻轻盖上盖子,等待片刻,再将茶汤分倒出来)
老木:先生,您尝尝,我这次泡的怎么样?
(陆羽端起茶杯,闻了闻,然后小口饮下,点了点头)
陆羽:比刚才有进步,茶叶的量控制得刚好,水温也合适,茶汤里能尝到明前龙井的清甜和兰花香,就是盖碗盖得有点早,稍微闷了一下,少了一点清爽感。
老木:多谢先生指点,我下次一定注意。以前总觉得泡茶简单,今日跟先生一学,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太多了。
小石头:先生,我有个问题,为啥有的茶要用紫砂壶泡,有的茶要用盖碗泡啊?是不是跟茶的种类有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