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棠见状,连忙上前一步,语气诚恳:冯掌柜,我们就用一点,不多要!我们做的是透花糍,您听说过吗?做好了我们给您送些来,让您和孙儿也尝尝鲜!
老冯愣了一下,眼睛微微睁大:透花糍?就是当年虢国夫人府里传出来的那吃食?我年轻时倒听我爹说过,说是好吃得很,就是没见过真容。
柳细从袖中取出《食经》,翻开递给老冯:冯掌柜您看,这书上就有透花糍的做法。我们宫束班的人,手都巧,定然能做出正宗的味道。到时候不仅给您送,要是您不介意,还能教您家娘子做,以后您孙儿想吃了,随时都能做。
老冯接过《食经》,眯着眼睛仔细看了看,又抬头看了看林砚四人,犹豫了片刻,终于叹了口气,转身走进铺内。
老冯:罢了罢了,看你们这么诚心,又会做这稀罕吃食,我就匀些给你们。不过可说好了,就这一次,下次你们再要,我可真没有了!
林砚四人一听,脸上都露出喜色。老冯从铺内抱出一个小布袋,布袋上还绣着简单的“福”字,他把布袋递给林砚,又叮嘱道:这吴兴糯米娇贵,蒸的时候火候要掌握好,蒸软了才能捣,不然捣不烂,做出来的糍糕就不细腻了。
苏杝上前接过布袋,掂量了一下,笑着说:多谢冯掌柜提醒,我们定然仔细做。等做好了,第一时间给您送来。
林砚掏出钱袋,正要给钱,老冯却按住了他的手。
老冯:钱就不用了,你们到时候给我送些透花糍来就行。我也想尝尝这当年贵族才能吃的东西,到底是个什么滋味。
林砚笑着点头:那好,我们就不客气了!冯掌柜,您等着,明日这时候,我们准给您送过来!
【四人谢过老冯,拿着吴兴糯米离开米铺。周棠走在最后,还回头冲老冯挥了挥手,老冯笑着摇了摇头,继续清扫米糠。】
第三幕:工坊忙碌制糍糕
场景
宫束班工坊,次日清晨。工坊内摆着一张大木桌,桌上放着吴兴糯米、豆沙、白糖、一块干净的粗布,还有一个捣米用的石臼。窗外的阳光透过木窗棂,洒在桌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米香。
【场景展开】
林砚早早地就把石臼清洗干净,放在木桌旁。苏杝正坐在桌前,仔细挑选豆沙,把里面的小石子和杂质一一挑出来,放在一旁的小碟子里。柳细拿着《食经》,站在桌旁,时不时提醒两人注意步骤。
周棠扛着一桶水走进来,把水桶放在角落,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打来了!林监,糯米泡好了吗?我都等不及要捣米了!
林砚指了指桌旁的一个陶盆,陶盆里装着泡了一夜的吴兴糯米,米粒饱满,泛着白色的光泽。
林砚:早泡好了,你先把糯米淘洗干净,然后倒进蒸笼里蒸。柳细,蒸多久合适?
柳细翻开《食经》,念道:“糯米需蒸至软烂,以筷子能轻松戳透为准,约一炷香时辰。”
周棠点点头,拿起陶盆,走到一旁的灶台边,把糯米倒进铺了纱布的蒸笼里,然后点燃柴火,开始蒸糯米。
周棠:你们放心,蒸糯米我最拿手!以前在家的时候,我娘蒸年糕,都是我看着火的!
苏杝挑完豆沙,又把豆沙倒进一个小碗里,加入适量白糖,用勺子慢慢拌匀。
苏杝:豆沙里加些白糖,味道会更甜润。我尝了一点,甜度刚好,不会太腻。
林砚走过来,拿起一小块豆沙,放进嘴里尝了尝,点点头:嗯,好吃!苏杝,你这手艺,以后不当绣工了,开个点心铺肯定能火!
苏杝脸微微一红,嗔了林砚一眼:别打趣我了,赶紧准备好石臼,等糯米蒸好了,就要捣了。
【一炷香时辰过去,蒸笼里飘出浓郁的米香,周棠掀开蒸笼盖,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糯米的香气更浓了。】
周棠:糯米蒸好了!你们看,这糯米多软乎!
林砚走过去,用筷子戳了戳糯米,确实软烂。他把蒸笼里的糯米倒进石臼里,对周棠说:来吧,该你大显身手了!
周棠挽起袖子,拿起捣米的木槌,开始用力捣糯米。木槌撞击石臼的声音“咚咚”作响,糯米渐渐被捣成黏黏的米糜。
周棠:这吴兴糯米就是不一样,比本地糯米黏多了!捣起来都费劲!
柳细站在一旁,时不时用筷子把石臼边缘的糯米刮下来,免得浪费。
柳细:慢点捣,别太急,要捣得均匀,不然里面有颗粒,影响口感。
苏杝则在一旁准备粗布,把粗布铺在木桌上,洒上一层薄薄的熟糯米粉,防止米糜粘在布上。
【又过了半炷香时辰,糯米终于被捣成了细腻的米糜,周棠放下木槌,擦了擦脸上的汗,喘着气说:好了好了,再捣我的胳膊就要断了!】
林砚走过去,用手摸了摸米糜,黏糊糊的,很细腻。
林砚:不错不错,很细腻!苏杝,准备好豆沙,咱们开始包了。
苏杝把拌匀的豆沙放在碗里,推到木桌中间。林砚先拿起一小块米糜,放在铺了熟糯米粉的粗布上,用手轻轻揉圆,然后压成薄薄的圆片,中间放上一勺豆沙,再把边缘捏合起来,揉成圆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