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凑过去看,只见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字体工整秀丽。】
小苏:(惊叹道)这么多诗!要是能把这些诗都刻下来,那得多壮观啊!
阿吉:(突然拍了一下桌子,差点把酒杯碰倒)对啊!咱们就刻《全唐诗》石碑!把这些诗一首一首刻在石板上,立在咱们工坊旁边,以后不管过多少年,后人看到这些石碑,就知道咱们宫束班的手艺,还能读到这些好诗!
石头:(兴奋地站起来,一拍大腿)好主意!我力气大,搬石头、打磨石碑的活我包了!保证把石碑磨得平平整整的。
小苏:我负责描样,把诗稿上的字一笔一划描到石碑上,保证一个字都不差。
老木:(看着眼前这几个平时嘻嘻哈哈的“憨货”,此刻却一脸认真的样子,眼眶有些发热。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好!就这么定了!咱们宫束班,就算是憨,也要憨出个名堂来!刻《全唐诗》石碑,让咱们的手艺,让大唐的诗,一起流传于世,不留遗憾!
陈先生:(欣慰地笑了)好啊!老木,你们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啊。我虽然不懂雕刻,但我可以帮你们整理诗稿,给你们讲讲诗里的典故。
阿吉:(举起酒杯)太好了!那咱们以后就有得忙了!不过没关系,能做这么一件大事,就算累点也值了!
石头:(也举起酒杯)对!累点怕啥,等石碑刻好了,咱们宫束班就出名了!
小苏:(笑着摇头)就知道出名。不过,能把这么多好诗刻下来,确实是件有意义的事。
【几人举起酒杯,碰在一起,酒液溅出,笑声在小院里回荡,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
第三幕:碑刻路上的酸甜苦辣
场景三:宫束班工坊 - 数月后 - 内
【工坊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碑,有的已经描好了字,有的正在雕刻,有的已经刻完了一部分。老木、阿吉、石头、小苏各司其职,脸上满是专注。】
【阿吉拿着刻刀,小心翼翼地在石碑上刻着字,额头上渗着汗珠。突然,他手一抖,刻错了一笔,忍不住骂了一句。】
阿吉:(懊恼地捶了一下石碑)该死!怎么就刻错了!
小苏:(走过来,看了一眼)别急,用小錾子把错的地方剔掉,重新描一下再刻。你越是急,越容易出错。
阿吉:(点点头,深吸一口气)知道了小苏姐。这字看着简单,刻起来真难,一笔都不能差。
【石头扛着一块巨大的石板走进来,累得气喘吁吁,把石板放在地上,发出“咚”的一声巨响。】
石头:(擦着汗)班主,这是最后一批石头了,我从山里拉了三天才拉回来,累死我了。
老木:(走过来,拍了拍石头的肩膀)辛苦你了。歇会儿再干,别累坏了身子。
石头:(摆摆手)没事,歇一会儿就好。等刻完这些石碑,我要睡三天三夜!
【陈先生走进工坊,手里拿着一卷诗稿。】
陈先生:老木,这是我整理好的下一卷诗稿,你们看看有没有问题。对了,上次你们问我的那首李白的《将进酒》,里面的典故我都写在旁边了,雕刻的时候要是想加点图案,可以参考一下。
老木:(接过诗稿,仔细翻看)太感谢你了陈先生。有你帮忙,我们省了不少事。
小苏:(拿起诗稿,笑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诗就是有气势。我要把这两句的字刻得大气一点。
【日子一天天过去,工坊里的石碑越来越多,刻好的石碑被搬到工坊外的空地上,整齐地排列着。路过的村民都好奇地围过来看,议论纷纷。】
村民甲:这宫束班的人是怎么了?天天刻这些石碑,上面还写满了字。
村民乙:听说是刻什么《全唐诗》,要把所有的唐诗都刻在石碑上。
村民丙:这些人可真能折腾,这么多诗,得刻到什么时候啊?
【阿吉听到村民的议论,有些不服气,想上去辩解,被老木拦住了。】
老木:别管别人怎么说,咱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等石碑刻完了,他们就知道咱们做的是什么了。
【阿吉点点头,转身回到工坊,拿起刻刀,更加专注地刻了起来。】
第四幕:石碑落成,流传于世
场景四:宫束班外空地 - 数年后 - 日 - 外
【空地上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石碑,每一块石碑上都刻满了工整的唐诗。石碑前挤满了人,有村民、文人、还有从远方来的游客。】
【老木头发已经花白,阿吉、石头、小苏也都成熟了不少。他们站在石碑前,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满是欣慰。】
陈先生:(走到老木身边,感慨道)老木,没想到啊,你们真的把《全唐诗》都刻完了。这些石碑,就是咱们大唐的文化瑰宝啊。
老木:(看着石碑,声音有些哽咽)是啊,终于刻完了。这几年,苦了孩子们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