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墩:(喘着气)这石料真沉,我今天跑了三趟采石场,腿都快断了。老石掌事,咱们啥时候能刻完第一卷啊?
老石:(放下刻刀)急啥?去年刻那通《千字文》碑,花了八个月,这《旧唐书》比《千字文》多十倍还不止。慢慢刻,别慌。
瘦马:(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上次李博士说,手稿里有几处模糊的地方,他还在考证,咱们得等他确认了再刻,不能瞎猜。
阿武:(挠挠头)考证得等多久啊?我这手都痒了,想刻那些写武则天的段落,听说她特别厉害。
老石:(瞪了阿武一眼)历史不是戏说,模糊的地方宁可空着,也不能乱刻。等李博士考证清楚了,再补上,这是规矩。
【胖墩从兜里掏出一块枣糕,分给众人。】
胖墩:来,吃块糕垫垫,这糕是我娘做的,甜得很。吃完了接着干,我还能再搬两块石料。
【阿武接过糕,咬了一大口,含糊地说:“还是胖墩娘的手艺好,比工坊门口的胡饼好吃多了。”】
瘦马:(小口吃着糕)慢点吃,别噎着,等会儿刻字手抖。
【老石看着三人,月光照在他们脸上,每个人的眼里都映着油灯的光,像星星一样亮。他拿起一块刻好的石料,上面的“唐”字刚劲有力,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老石:(轻声说)咱们现在刻的不是字,是大唐的日子,得刻仔细了,不然对不起那些写书的人,也对不起后来看碑的人。
场景三:工坊 - 夏 - 日
【骄阳似火,工坊里闷热得像个蒸笼,胖墩光着膀子,正费力地把一块大石料搬到刻字台旁,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石料上,很快就干了。】
阿武:(拿着蒲扇给胖墩扇风)胖墩,歇会儿吧,这么热的天,别中暑了。
胖墩:(摆摆手)没事,这块料是刻“安史之乱”那部分的,得赶紧弄好,老石掌事等着刻呢。
【瘦马蹲在刻字台旁,拿着小刷子清理石屑,突然“哎呀”一声,皱起了眉头。】
瘦马:不好,这“禄山”的“禄”字,右边多刻了一点。
【老石走过来,低头一看,果然,“禄”字右下角多了一个小点,像个小疙瘩。】
阿武:(凑过来看)没事,用小錾子把那点凿掉不就行了?
瘦马:(摇摇头)不行,凿掉会留下痕迹,石头上的字是一辈子的事,不能有瑕疵。
老石:(沉默了一会儿,拿起锤子和錾子)这块料废了,重新找一块刻。
【胖墩一听,急了,直起身来。】
胖墩:老石掌事,这料我搬了半天,就这么废了?太可惜了。
老石:(语气坚定)可惜也得废。刻《旧唐书》不是刻玩意儿,错一个字,就是误了后人。今天废一块料,总比将来有人指着石碑说“宫束班的人不认真”强。
【阿武看着老石严肃的脸,不再说话,拿起工具开始清理废石料。瘦马蹲在一旁,小声说:“我下次一定更仔细,再也不犯这种错了。”】
【这时,李博士提着一个布包走进来,看到工坊里的情景,笑了笑。】
李博士:看你们这满头大汗的,我带了些酸梅汤,解解暑。
【胖墩眼睛一亮,立马跑过去接布包。李博士走到刻字台旁,看到那块废石料,明白了缘由。】
李博士:老石掌事,你们这份认真,真是难得。其实有些小瑕疵,后人也能理解,不必这么较真。
老石:(摇摇头)李博士,您是读书人,知道字里的分量。我们是匠人,只知道石头上的字刻下去,就改不了了,必须对得起自己的手,对得起这《旧唐书》。
李博士:(点点头,感慨地)有你们这样的匠人,是《旧唐书》的福气,也是大唐的福气。我考证的那几处模糊的字,已经有结果了,这就给你们送来。
【阿武凑过来,抢过李博士手里的纸,念道:“‘开元盛世’的‘盛’字,原来是这样写的,比我猜的好看多了!”】
【老石接过纸,仔细看了看,递给瘦马。】
老石:瘦马,照着这个刻,别再出错了。
瘦马:(重重点头)放心吧,老石掌事,这次保证一个字都不差!
第三幕:岁月流转,石上留名
场景四:工坊 - 秋 - 日
【十年后,工坊里堆满了刻好的石碑,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阳光照在石碑上,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遒劲有力。老石头发已经花白,背也驼了些,正蹲在一块石碑旁,用布擦拭着上面的字。】
【阿武已经成了宫束班的骨干,正带着两个年轻的学徒刻字,动作娴熟,眼神专注。瘦马还是老样子,拿着小刷子清理石屑,只是眼角多了些皱纹。胖墩依旧胖乎乎的,正指挥着学徒搬运石碑,嗓门还是那么大。】
阿武:(对学徒说)刻“安史之乱”这段的时候,要把那种悲壮的感觉刻出来,笔锋要沉,不能飘。
学徒:(点点头)知道了,阿武师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