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千秋
人物表
- 老木:50岁,宫束班班主,手艺精湛,性格沉稳,内心藏着对传统工艺的执念。
- 小榔头:22岁,宫束班最年轻的徒弟,手脚麻利,爱开玩笑,看似毛躁实则心思细腻。
- 阿墨:28岁,负责碑文篆刻的核心工匠,话少但专注,对书法有极高的敏感度。
- 胖墩:30岁,宫束班的“后勤部长”,力大无穷,负责搬运石料、准备工具,性格憨厚乐观。
- 瘦猴:29岁,擅长碑文拓印和细节打磨,脑子灵活,总爱出些奇思妙想。
第一幕:酒酣话当年
场景一:宫束班作坊 - 夜
【作坊里弥漫着木屑和墨汁的混合气味,墙角堆着几块未完工的石碑,桌上散落着刻刀、凿子和毛笔。老木、小榔头、阿墨、胖墩、瘦猴围坐在一张矮桌旁,桌上摆着一坛米酒和几碟小菜。】
小榔头:(举起酒碗,一饮而尽)班主,您说咱们宫束班传了这么多年,雕过祠堂的祖宗碑,刻过官府的告示石,可到了咱们这辈,除了这些“定制活”,就没留下点能让后人记住的东西?
胖墩:(嚼着花生米,含糊不清)啥记住不记住的,能挣口饭吃就行呗。你看我这胳膊上的劲儿,搬石头、凿石碑,饿不着就好。
瘦猴:(白了胖墩一眼)就你没追求!咱们是工匠,不是搬运工。你忘了去年去城外古寺,那墙上的唐代石碑,都快风化没了,咱们看的时候多心疼?要是以后没人记得咱们宫束班,多遗憾。
老木:(指尖摩挲着酒碗边缘,沉默良久)瘦猴说得对。咱们这行,一凿子下去是痕迹,一辈子过去,要是没留下点像样的东西,就是白干了。
阿墨:(突然开口,声音低沉)我前几天去书坊,看到一本《书断》,张怀瓘写的,里面讲了历代书法的源流,还有好多名家的故事。那字,那论述,要是能刻在石碑上,传下去,也算咱们没白忙活。
小榔头:(眼睛一亮)《书断》?我听说过!那可是书法界的宝贝!要是咱们刻正版的石碑,以后有人想研究书法,就得来找咱们宫束班刻的碑,多威风!
胖墩:(放下筷子,拍了拍胸脯)刻碑?行啊!搬石头的活我包了,多大的石头我都能扛回来!
老木:(猛地一拍桌子,酒碗晃了晃)好!就刻《书断》!咱们这群人,看着嘻嘻哈哈,可手上的功夫不能丢。这碑刻成了,是给后人留东西,也是给咱们自己留个念想,省得老了以后后悔,说年轻时没干过一件正经事!
瘦猴:(兴奋地搓手)那咱们得好好规划规划!首先得找块好石料,得是坚硬耐用的青石,不然过个几十年就风化了。然后阿墨得把《书断》的原文一笔一划摹下来,不能有半点差错。
阿墨:(点头)原文我已经借来了,这几天就开始摹写,保证一个字都不差。
小榔头:我负责打坯!把石碑的大致形状凿出来,保证平平整整的。
胖墩:我去山里找石料!明天一早就出发,一定找块最大最结实的青石!
老木:(看着眼前这群吵吵闹闹的徒弟,嘴角露出笑容)好,就这么定了!从明天起,咱们宫束班就把这《书断》石碑当成头等大事来干。不管多苦多累,都得把它刻好,不能留遗憾!
【众人齐声应和,举起酒碗,重重地碰在一起,酒液溅出,映着油灯的光,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坚定。】
第二幕:千凿万磨苦
场景二:山里采石场 - 日
【胖墩穿着粗布短褂,挽着袖子,额头上满是汗水。他手里拿着一把大锤,对着一块巨大的青石猛砸下去,火星四溅。旁边放着几个已经凿好的楔子,小榔头在一旁帮忙扶着楔子。】
小榔头:(擦了擦脸上的汗)胖墩,你这力气真不是盖的!这石头也太硬了,砸了半天就只裂了一道小缝。
胖墩:(喘着粗气,抹了把汗)硬才好!越硬的石头越耐用,能传得更久。再砸几下,这石头就能裂开来了。
【胖墩再次举起大锤,用尽全身力气砸向楔子。“咔嚓”一声,青石终于裂开一道大缝。两人相视一笑,开始用撬棍把石头撬下来。】
小榔头:(看着巨大的青石)这石头最少得有几千斤,咱们怎么运回去啊?
胖墩:(拍了拍胸脯)放心,我已经跟山下的老乡打好招呼了,他们会用牛车帮咱们运回去。就是这山路不好走,得慢慢来。
场景三:宫束班作坊 - 日
【阿墨坐在桌前,面前铺着一张巨大的宣纸,手里拿着一支狼毫笔,正在摹写《书断》的原文。他神情专注,一笔一划都写得极为认真,宣纸上的字迹工整秀丽,颇有古风。老木站在一旁,仔细看着阿墨的字。】
老木:(指着其中一个字)阿墨,这个“篆”字的笔法再圆润一点,张怀瓘在《书断》里说篆书“婉而通”,你这字有点太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