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壮、李小三、孙二愣(异口同声地问):“《兰亭序集》是什么?很值钱吗?”
赵老憨(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兰亭序集》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据说真迹早就失传了,没想到竟然在这里出现了!这可是无价之宝啊!”
第二幕:意外的决定
场景一:作坊里 - 日 - 内
【第二天一早,四人围坐在桌前,看着桌上的《兰亭序集》真迹,脸上满是兴奋和激动。】
李小三(搓着手,兴奋地说):“太好了!咱们发财了!有了这《兰亭序集》真迹,咱们可以把它卖了,换一大笔钱,然后开个大作坊,再也不用受刘胖子的气了!”
王大壮(皱了皱眉头):“小三,这恐怕不行。这《兰亭序集》是国宝,要是被坏人知道了,肯定会来抢。而且,卖国宝是犯法的,咱们不能做这种事。”
孙二愣(挠了挠头):“那怎么办?总不能把它再放回去吧?这么好的宝贝,咱们好不容易才得到的。”
赵老憨(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我有一个想法。咱们是做工艺门的,手艺虽然不怎么样,但刻石碑还是会一点的。不如咱们把这《兰亭序集》刻在石碑上,让它流传于世。这样既不会让宝贝落入坏人手中,也能让更多人看到这绝世书法。”
李小三(疑惑地问):“刻在石碑上?这能行吗?咱们的手艺能刻好吗?而且,刻石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
赵老憨(坚定地说):“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刻好。这不仅是为了咱们宫束班,更是为了传承文化。就算咱们这辈子不能出名,能为后人留下这么一件宝贝,也值了。”
王大壮(点了点头):“赵叔说得对。咱们不能只想着钱,得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同意刻石碑!”
孙二愣(也跟着点头):“我也同意!虽然我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但赵叔和大壮哥都同意了,我就跟着干!”
李小三(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妥协了):“好吧,既然你们都同意了,那我也没意见。不过,咱们得先找一块合适的石碑,还要想办法瞒着掌柜的和其他人。”
场景二:长安城外的山谷 - 日 - 外
【四人瞒着刘胖子,偷偷来到长安城外的一个山谷里,寻找合适的石碑。山谷里乱石嶙峋,杂草丛生。】
孙二愣(费力地搬起一块石头,又重重地放下):“这石头要么太小,要么太脆,根本不适合刻石碑。咱们找了这么久,一块合适的都没有,这可怎么办啊?”
李小三(擦了擦脸上的汗水,抱怨道):“早知道这么难找,我就不同意刻石碑了。这太阳这么大,快把我晒成肉干了。”
赵老憨(四处张望,突然眼前一亮,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大青石):“你们看,那块石头怎么样?又大又平整,质地也很坚硬,应该很适合刻石碑。”
【四人跑过去一看,那是一块巨大的青石,足有一人多高,表面平整光滑。】
王大壮(拍了拍青石,满意地说):“太好了!就是它了!不过,这么大的石头,咱们怎么把它运回去啊?”
孙二愣(撸起袖子,自信地说):“放心,交给我!我有的是力气,就算是扛,我也要把它扛回去!”
【四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推又是拉,还找来几根木头当滚轴,终于把大青石一点点地向作坊方向挪动。一路上,他们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脸上却洋溢着坚定的笑容。】
场景三:作坊后院 - 夜 - 内
【回到作坊后,四人把大青石藏在后院的角落里,然后开始准备刻碑的工具。他们把自己的刻刀磨得锋利无比,又找来墨汁、毛笔等工具。】
赵老憨(拿着毛笔,在纸上临摹着《兰亭序集》的字体,一边临摹一边对三人说):“刻碑可不是简单的事,首先要把字体准确地临摹在石碑上,然后再用刻刀一点点地刻出来。你们都看好了,我先给你们示范一下。”
【赵老憨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汁,在石碑上缓缓地写了一个“兰”字。他的笔法虽然不如王羲之那般飘逸,但也有几分神韵。】
王大壮(看得入了迷,说道):“赵叔,您这字写得真好!要是我也能写这么好就好了。”
赵老憨(笑了笑):“只要你们用心学,肯定能写好。现在,你们也来试试吧。”
【四人开始分工合作,赵老憨负责临摹字体,王大壮、李小三和孙二愣则轮流用刻刀刻字。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刻得歪歪扭扭,经常出错,但他们没有放弃,一次次地修改,一次次地尝试。】
【夜深了,作坊里还亮着灯,四人依旧在埋头苦干。月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专注的脸上,也照在那块渐渐显露出字迹的石碑上。】
第三幕:刻碑的艰辛与坚守
场景一:作坊后院 - 日 - 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