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吏背着手走进来,皱着眉看了看地上的铜屑,又看了看烧得通红的炉子。)
小吏:(语气带着不满)沈大人,都开工半个月了,新浑仪连个影子都没见着,钦天监催了好几次,说要赶在秋分前用新仪测星象,你们这进度……
胖墩:(放下长柄勺,擦了擦汗,不服气地说)这位小吏爷,铸铜环哪能急?上次我急着赶工,火候没掌好,铜环裂了,还得重新来。沈大人说了,慢工出细活,这浑仪是要用来测星象的,不能马虎。
沈括:(对着小吏拱了拱手)大人,宫束班的匠人在用心做,新环已经铸了三个,前两个因为薄厚不均废了,这第三个眼看就要成了。您再给些时日,秋分前一定能装好新仪。
(小吏刚要说话,老周突然喊了一声“成了”,众人围过去,砂模被打开,一个青黑色的铜环躺在里面,薄厚均匀,边缘光滑,没有一丝裂痕。小石头伸手想去摸,被老周拦住。)
老周:(笑着说)别急,还热着呢,等凉透了,再装轴、装窥管。沈大人,您看这环,成了!
沈括:(看着铜环,嘴角扬起笑)成了!老周,你们做得好。小石头,去把你那扣齿轴拿来,咱们试试装轴。
(小石头跑回屋,抱出个木盒,里面装着他做的扣齿轴,阿巧把刻好刻度的铜片递过来,胖墩擦了擦手,准备帮忙装环,小吏站在一旁,看着铜环,皱着的眉渐渐舒展开,没再说话。)
第三幕:秋分测星
时间:熙宁五年,秋分,子时
地点:东京汴梁,司天监观星台
人物:(同第二幕,新增:张大人,50岁,钦天监监正,着紫色朝服,手持星图,神情严肃)
(幕启:观星台上,新浑仪立在中央,铜环泛着冷光,窥管对准夜空,上面的游丝刻度在月光下隐约可见。沈括、老周、小石头、胖墩、阿巧站在浑仪旁,小吏和张大人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星图。夜空晴朗,银河清晰,北斗七星挂在西北方。)
张大人:(看了看沙漏,又看了看星图,语气郑重)时辰到了,测北斗七星的“天枢星”,看看新仪的读数准不准。
(沈括走到浑仪旁,调整窥管,对准天枢星,小石头蹲在赤道环旁,看着刻度,胖墩扶着浑仪的底座,怕风吹动仪器,阿巧站在沈括旁边,手里拿着小灯,照亮刻度。)
沈括:(眼睛贴着窥管,缓缓调整环轴)小石头,读刻度。
小石头:(声音清脆,盯着刻度)赤道度:三十度十五分;黄道度:二十九度八分;赤纬:六十五度三分。(说着看向张大人手里的星图)张大人,跟星图上的标准读数,差不过一分!
(张大人赶紧凑过去,看了看浑仪的刻度,又看了看星图,眼里露出惊讶。)
张大人:(语气激动)真的!只差一分!旧浑仪最少差半度,这新仪……沈大人,你们做得好!
小吏:(也凑过去看,笑着说)沈大人,宫束班的匠人真是厉害,我之前还担心赶不上,是我心急了。
老周:(看着新浑仪,眼角有些湿润)张大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小石头的扣齿轴、胖墩的铜环、阿巧的刻度,还有沈大人的设计,少了谁都不成。
胖墩:(挠了挠头,笑着说)我之前还怕铸不好铜环,多亏阿巧提醒我加锡,不然还得废几个。
阿巧:(低下头,小声说)我也是跟着老周叔学的錾刻,小石头的扣齿轴才关键,不然环转不了,刻度再细也没用。
沈括:(看着众人,语气感慨)你们不用谦虚,这新浑仪的成,是你们宫束班的手艺撑起来的。我这几日在写《梦溪笔谈》,要把你们改进浑仪的法子记下来,让后人知道,宋朝的匠人,有多么厉害。
(小石头听到这话,眼睛亮得像星星,胖墩拍了拍自己的肚子,笑得更欢了,阿巧把小灯举得更高,照亮了浑仪上的刻度,老周看着新浑仪,又看了看身边的年轻人,嘴角的笑一直没落下。夜空里,天枢星的光透过窥管,落在刻度上,一分不差,像是在为这群匠人点赞。)
(幕落:观星台上的灯光,映着新浑仪的铜影,也映着一群憨直匠人的笑脸,远处的汴梁城,渐渐传来晨钟的声音,新的一天,正随着准了的星象,慢慢到来。)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艺之神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