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冲之(点头,声音里带了些赞许):呆呆记性好,算筹摆得也没错。吾当年算到正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边形,才得密率355/113,约率22/7。你们不用算那么细,但至少要算到正一千五百三十六边形,才能得小数点后四位,够雕门环了。
周小痴(突然拍手):先生!俺有个法子!俺把每个正多边形的边长都画在绢布上,按比例放大,再用线量绢布上的周长,跟木盘的实际周长比,这样就能查错了!
(说着,周小痴铺开一张绢布,上面画着从正六边形到正九十六边形的图样,每个图形都标着边长,线绳还缠在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边缘。祖冲之看着绢布,灯影都亮了些:“小痴此法甚妙!画工的眼力,竟成了算学的助力,好!”)
(李老栓端着浓茶走过来,给每人递了一碗:“你们都熬了三天了,相国府派人来问过两次了。老沈,你那手平时扛木料稳得很,现在拿筷子都抖;小周,你眼睛红得跟兔子似的,还能画准吗?”)
沈阿憨(喝了口茶,抹了把嘴):掌事,俺不抖!俺刚才算正三百八十四边形,周长是三尺一寸四分一厘五毫九丝二忽六微,跟呆呆算的一样,俺心里踏实!
周小痴(捧着绢布,眼睛亮闪闪的):掌事,俺画的正七百六十八边形,用线量出来的周长,跟算筹算的差不了一厘,俺现在闭着眼都能画圆!
祖冲之(灯影轻轻晃动,语气带着欣慰):汝等虽称“憨货”,却有“拙诚”之心——阿憨有力,能稳量器;小痴善画,能验图形;呆呆善记,能核算筹。三者相合,便是最妙的算学之法。
(苏呆呆突然站起来,手里举着算筹,声音都有些发颤:“先生!俺算到正一千五百三十六边形了!周长是三尺一寸四分一厘五毫九丝二忽六微五忽……除以直径一尺,就是3.……”)
(灵算灯猛地亮了一下,祖冲之的身影也清晰了几分,他看着案上的算筹、绢布、木盘,又看了看三个满脸疲惫却满眼兴奋的“憨货”,轻声道:“好,好啊……三百年后,仍有人懂吾之算,仍有人愿为‘圆’较真,吾心甚慰。”)
第三幕:门成显真章
时间:七日后,清晨
地点:相国府正门(门前摆着刚雕好的“团龙抱柱”木门,围观者甚多)
人物:
- 祖冲之(灵算灯藏于沈阿憨怀中,仅三人可见)
- 沈阿憨、周小痴、苏呆呆(站在木门旁,神色紧张)
- 李老栓(向相国府管家拱手)
- 王管家(相国府管家,手持尺子,面色严肃)
(幕启:晨光中,两扇朱红木门格外显眼,门环是黄铜打造的团龙,龙身缠绕的圆纹流畅均匀。王管家走到门前,先量了门环直径:“二寸整,按规矩,周长该是六寸,可你们说用了新算的圆周率,算出来是六寸二分八厘三毫一忽八微……若差了一分,这门就得拆了!”)
(围观者窃窃私语,李老栓额头冒了汗,沈阿憨攥紧了拳头,周小痴悄悄摸了摸怀中的灵算灯,苏呆呆站出来:“管家,俺们用割圆术算到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周长就是6.寸,您量量便知!”)
(王管家冷笑一声,取出一根细银丝,绕着门环缠了一圈,两端对齐,再用尺子量——银丝长度正好是六寸二分八厘三毫,与苏呆呆说的分毫不差!)
(围观者一片惊呼,王管家瞪大了眼,又量了一次,还是一样。他放下尺子,对着木门作了个揖:“这门环的圆,比宫里的还规整!你们宫束班,竟有这般本事!”)
(李老栓松了口气,抹了把汗,沈阿憨高兴得抱起周小痴转了个圈,苏呆呆捧着算经,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此时,沈阿憨怀中的灵算灯闪了闪,祖冲之的声音在三人耳边响起:“汝等已懂‘圆’之理,更懂‘拙诚’之贵。吾之算,非为虚名,只为实用——门可护家,算可明理,此乃大道也。”)
(灵算灯的光渐渐暗下去,祖冲之的声音也消失了,但三人都知道,那位南朝算师,并未真正离开。)
沈阿憨(摸着门环,咧嘴笑):先生说得对,俺现在知道了,算准了,门才稳当,日子也才踏实。
周小痴(看着门环上的龙纹,眼神坚定):俺以后画圆,再也不会歪了,还要把割圆术画在门坯上,让后人都知道咋算圆。
苏呆呆(把算经递给李老栓):掌事,俺想把先生教的割圆术写下来,跟《九章算术》放在一起,以后宫束班的人,都学这个!
(李老栓接过算经,翻开扉页,上面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小字:“数者,天地之骨;诚者,人心之尺——祖冲之题”。他抬头看向晨光中的木门,轻轻点了点头。)
(幕落:朱红木门缓缓闭合,门环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案上的算经与灵算灯,在晨光中静静躺着,等待着下一个为“圆”较真的人。)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艺之神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