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十三(伸手想摸,又缩了回去,声音发颤):师父……这……这是咱们烧出来的?
李阿福(揉了揉眼睛,又掐了自己一把):不是做梦!真的烧出来了!
【王铁山拿起一个瓷洗,釉色温润,手感细腻,他忍不住笑了,眼泪却顺着脸颊流下来。就在这时,周大人带着随从来了,看到窑里的瓷坯,眼睛一下子直了。】
周大人(拿起一个瓷瓶,翻来覆去地看,语气震惊):这釉色……这开片……比官窑的青瓷还好!王班主,你们怎么做到的?
王铁山(抹了把眼泪,笑着说):是兄弟们一股憨劲,挖矿石、调釉浆、烧窑火,一步一步试出来的。
周大人(点头,语气变得恭敬):陛下要的就是这种青瓷!王班主,这瓷有名字吗?
王铁山(看向众人,众人都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期待):咱们是在汝州地界的嵩山找到的釉料,就叫它“汝窑瓷”吧!
【众人欢呼起来,李阿福抱着一个瓷洗,笑得合不拢嘴;陈十三拿出之前写的“试烧笔记”,在最后一页写下“汝窑成”三个字;王铁山看着满窑的汝窑瓷,又看向身边的“憨货”兄弟们,觉得这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第四幕:汝窑的“憨名远扬”
场景六:汴京·皇宫·御书房·日
【宋徽宗看着案上的汝窑瓷瓶,手指轻轻抚摸着釉面,脸上露出赞叹的神色。周大人站在一旁,详细讲述宫束班烧造汝窑瓷的过程。】
宋徽宗(笑着说):这群工匠,倒有股子憨劲,能做出这么精美的瓷器。传朕旨意,封宫束班为“汝窑官窑工坊”,王铁山为班主,以后汝窑瓷专供宫廷。
【旨意传到宫束班工坊,众人都激动得跳了起来。李阿福抱着瓷坯,差点又把坯子摔了;陈十三跑去河边,对着河水大喊“咱们宫束班不是憨货班了”;王铁山则把“汝窑官窑工坊”的牌子挂在工坊门口,对着牌子深深鞠了一躬。】
场景七:宫束班工坊·一年后·日
【工坊里一片繁忙,新收的学徒跟着老工匠学拉坯、施釉,陈十三成了调釉的师傅,李阿福则负责烧窑,手艺越发精湛。汴京的官员、富商都来求购汝窑瓷,甚至连周边国家的使者,都专门来汴京找宫束班订瓷。】
李阿福(看着窑里刚烧好的汝窑瓷,对学徒说):烧瓷这事儿,没什么巧劲,就是要憨一点——耐得住性子,熬得住火候,才能出好瓷。
陈十三(拿着调好的釉浆,笑着接话):师父说得对,咱们宫束班的“憨”,就是不偷懒、不放弃,这样才能把汝窑瓷做得越来越好。
【王铁山站在工坊门口,看着河面上运瓷的船只,又看向工坊里忙碌的众人,嘴角露出笑容。阳光洒在汝窑瓷上,釉面泛着温润的光,像极了这群“憨货”工匠们,朴实却又闪耀。】
【剧终】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艺之神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