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猴:(眼睛一亮)对啊!这样第一层釉的裂纹会被第二层釉裹住,既不会漏,又能看见纹路!
石头:(撸起袖子)那我这就去揉胎!这次紫金土多掺点,让胎色更黑,衬着青釉才亮!
(当夜,窑火重新燃起。小豆子守在窑边,手里拿着根细铁丝,每隔半个时辰就伸进窑里,量一次温度。老周头、石头、瘦猴围在窑外,看着火光映红夜空,谁也没说话。)
(天快亮时,小豆子突然喊起来:“班头!釉面裂了!刚裂!”老周头立刻让瘦猴端来薄釉,用小勺小心地从窑口浇进去。又烧了一个时辰,窑火渐渐熄灭。)
(开窑时,四人都屏住了呼吸。窑里摆着一只盘口瓶,胎色发黑,釉面呈青灰色,上面布满了细密的裂纹,裂纹里透着淡淡的金黄,像金丝镶嵌在瓷上。)
小豆子:(伸手想摸,又缩了回来)这裂纹……像画上去的金线!比官窑的瓷好看多了!
老周头:(轻轻抱起瓶子,眼泪掉在釉面上)咱们……咱们成了!就叫它“金丝铁线”!咱们宫束班的“哥窑”,成了!
第三幕:御前献瓷,憨心传世
时间:秋末,巳时
地点:汴京皇宫,崇政殿
人物:老周头、石头、瘦猴、小豆子、宋哲宗(二十岁,穿龙袍,眼神温和)、赵监官、李学士(五十岁,翰林院学士,懂瓷器)
(幕启:崇政殿上,宋哲宗坐在龙椅上,李学士站在旁边。老周头抱着用锦缎裹着的盘口瓶,石头、瘦猴、小豆子跟在后面,三人紧张得手都在抖。赵监官站在一旁,脸上带着怀疑。)
宋哲宗:(笑着说)老匠人,听说你带来了不一样的青瓷,呈上来看看。
(老周头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缎,盘口瓶放在玉案上,阳光透过殿窗照在瓷瓶上,“金丝铁线”的纹路清晰可见,青釉如冰似玉,胎底露出的黑边,透着沉稳的质感。)
李学士:(走近细看,惊讶地说)陛下!此瓷胎坚釉润,裂纹如金丝缠铁,是从未见过的样式!胎色黑如铁,釉色青如天,比官窑瓷更有风骨!
赵监官:(凑过去看了半晌,脸色微红)这……这真是宫束班烧的?之前那些残次品……
小豆子:(突然开口)监官大人!之前的残次品都在作坊墙上贴着呢!我们试了三十七窑,每次裂的纹都不一样,最后用了“复烧”的法子,才烧出这“金丝铁线”!
(宋哲宗闻言,忍不住笑了,走下龙椅,亲手摸了摸瓷瓶。)
宋哲宗:(看向四人,语气温和)你们这群匠人,倒有股憨劲——明知裂纹是瑕疵,偏要把瑕疵变成宝贝。这瓷,就叫“哥窑”,宫束班烧的哥窑,以后,就是御用品了。
老周头:(扑通跪下,磕了个头)谢陛下!我们宫束班,以后定不负陛下,烧出更多好瓷!
宋哲宗:(扶起老周头)不用跪。你们的憨劲,才是最好的手艺。李学士,传旨下去,给宫束班拨最好的高岭土,让他们把这“金丝铁线”的手艺传下去。
(圣旨宣读时,石头悄悄对瘦猴说:“你看,咱们之前揉坏的那些泥,没白费吧?”瘦猴点点头,又看向小豆子,小豆子正盯着哥窑瓶,偷偷用手指在衣摆上画着裂纹。)
(幕落:半年后,宫束班的哥窑传遍汴京,文人墨客争相收藏。作坊里,老周头带着新学徒看窑火,石头揉着新到的高岭土,瘦猴在坯上画着花纹,小豆子则拿着炭笔,在墙上画了个大大的哥窑瓶,旁边写着“宫束班,憨人烧好瓷”。窑火通明,映着满墙的裂纹画,也映着匠人们的笑脸。)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艺之神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