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剧本以北宋天圣年间建造龙图阁为背景,聚焦负责施工的 “宫束班” 工匠群体,通过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建造乌龙,展现古代工匠的生活百态与大宋营造业的热闹场景,兼顾趣味性与历史场景还原。
人物表
鲁夯:宫束班班头,四十岁,膀大腰圆,经验丰富却爱摆架子,常把 “老祖宗的规矩” 挂嘴边,实则偶尔犯迷糊
石三:二十岁,学徒工匠,手脚勤快但毛手毛脚,热衷琢磨新法子却总搞砸
木九:三十五岁,木工师傅,心思细腻却爱钻牛角尖,对木料纹路有着近乎偏执的讲究
泥蛋:二十七岁,泥瓦匠,性格憨厚,力气大却没心眼,容易被旁人带偏
苏提举:工部提举官,五十岁,文官出身,懂些营造理论却不懂实操,爱视察指导却常闹笑话
小吏:苏提举的随从,二十岁,机灵滑头,专司奉承上司与传递消息
众工匠:宫束班其他工匠,若干人
第一幕:圣旨下,宫束班接活忙
场景
东京汴梁,宫束班工坊院,院内堆放着木料、砖瓦,工匠们或打磨木料,或搅拌灰浆,一派忙碌景象
时间
北宋天圣二年,春,清晨
(幕启:鲁夯手持长尺,正对着一根圆木比划,石三蹲在一旁递刨子,木九则趴在木料堆上挑选木材,泥蛋扛着两袋石灰,呼哧呼哧往里走)
鲁夯:(用长尺敲了敲圆木)这根料得再削三寸,龙图阁是圣上要的藏经阁,柱脚差一分都不行,忘了去年修国子监,王班头就是因为柱高短了半寸,被提举官罚了半月月钱?
石三:(点头如捣蒜)班头说得是!小的记着呢,这就拿刨子再削削,保证分毫不差。
(院外传来马蹄声,小吏提着公文袋快步走进来,身后跟着身着青色官袍的苏提举)
小吏:(扯着嗓子喊)鲁班头!苏提举大人亲自来传圣旨,还不快带着工匠们接旨!
(鲁夯连忙放下长尺,招呼工匠们排成一排,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脑袋埋得低低的)
苏提举:(清了清嗓子,展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需修建龙图阁,贮藏《太宗御集》及历代典籍,命宫束班主理营造,限三个月内完工,不得有误。钦此!
鲁夯:(高声应答)臣鲁夯领旨!谢主隆恩!
(苏提举收起圣旨,走到木料堆前,用脚踢了踢一根松木)鲁班头,这龙图阁可是皇家工程,用料可得讲究。本官听说,江南产的楠木质地坚硬,最适合做阁柱,你们用的松木,怕是经不起岁月侵蚀吧?
木九:(抬头回话)回大人,楠木固然好,可江南到东京路途遥远,运过来至少要一个月,三个月工期太紧,松木虽不如楠木名贵,但咱们选的都是三十年以上的老松,烘干了三年,结实得很,去年修相国寺的偏殿,用的就是这种松,到现在还好好的。
苏提举:(皱了皱眉)你懂什么!相国寺偏殿哪能和龙图阁比?龙图阁要传千秋万代,差一点都不行!这样,你派两个人,明日就去江南运楠木,工期嘛,本官再跟工部奏请,延半个月便是。
(鲁夯心里咯噔一下,却不敢反驳,只能点头应下,石三在一旁偷偷撇嘴,被鲁夯瞪了一眼,赶紧低下头)
第二幕:木料错,乌龙初现形
场景
龙图阁建造工地,地基已打好,工匠们正在搭建木架,远处可见汴河支流,运料船停靠在岸边
时间
半月后,上午
(工地上,泥蛋正和两个工匠抬着一根木梁往架子上搭,木九站在梯子上,指挥着调整位置,鲁夯拿着图纸,来回踱步查看)
鲁夯:(指着木梁)往左挪半尺!对,就是这样,梁头要和柱卯严丝合缝,不然日后下雨会漏风。
(石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木料清单)班头!不好了!江南运过来的楠木出问题了!
鲁夯:(心里一紧)出什么事了?慢慢说!
石三:运木料的船刚到岸边,小的去清点,发现有十根楠木的直径比清单上写的小了两寸,还有五根上面有虫眼,根本没法做阁柱!
(木九从梯子上爬下来,赶紧跟着鲁夯往岸边跑,苏提举恰好带着小吏来视察,见状也跟了过去)
苏提举:(看到岸边堆着的楠木,脸色一沉)鲁夯!这就是你说的 “结实楠木”?这么细的木料,怎么当阁柱?还有虫眼,你是想让龙图阁刚建好就塌了吗?
鲁夯:(急得满头大汗)大人,这肯定是运料的商队搞鬼!小的这就去查,要是他们以次充好,小的绝不饶他们!
木九:(蹲在楠木旁,仔细查看虫眼)大人,这虫眼是新的,估计是运过来的路上,船上受潮生了虫。要不这样,咱们把有虫眼的木料锯成短料,做阁内的隔板,细一点的楠木,咱们两根拼一根当柱,再用铁箍箍紧,肯定结实。
苏提举:(犹豫片刻)两根拼一根?这行吗?本官读书时,可没见过这样的做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