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受命
时间: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
地点:宁波灵山
人物:德贤尊者(三学则全法师)、众工匠、当地乡绅
【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林,洒在宁波灵山的保国寺旧址上。德贤尊者站在一片废墟前,神色凝重,身后跟着一群当地工匠和乡绅】
德贤尊者(双手合十,目光坚定):诸位,保国寺自东汉始建,历经兴衰,如今又毁于天灾。如今,圣上有旨,命我等重建保国寺大殿,以弘扬佛法,庇佑一方。
工匠甲(挠挠头,面露难色):尊者,重建大殿可不是小事,这工程艰巨,我们虽有些手艺,但这榫卯结构,只是听闻,实操经验甚少,怕是……
工匠乙(附和道):是啊是啊,听说那榫卯结构精巧复杂,不用一颗铁钉就能让建筑稳固,可我们没怎么做过,心里没底。
【众工匠纷纷点头,交头接耳,面露疑虑】
乡绅甲(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尊者,工匠们所言不无道理,这榫卯结构确实不易。但保国寺乃我等当地的福泽之地,重建之事刻不容缓。我等定当全力支持,还望尊者能寻得良策。
德贤尊者(微微点头,目光扫过众人):诸位莫要担忧,榫卯结构虽精巧复杂,但只要我们潜心钻研,相互协作,必能攻克难关。我已查阅诸多典籍,也寻访了一些擅长此道的前辈,略有心得。此次重建,正是我们学习和传承这门技艺的良机。
【众工匠听了,虽仍有些忐忑,但也被德贤尊者的话所鼓舞,纷纷表示愿意尽力一试】
德贤尊者(看向远方,语气坚定):好!那我们便从今日起,筹备重建之事。先从选材开始,务必挑选上等的木材,为大殿的稳固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幕:筹备
时间:同年至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
地点:山林、工坊
人物:众工匠、采购人员
【山林中,树木参天。众工匠和采购人员在山林中艰难前行,寻找合适的木材】
工匠丙(喘着粗气,抹了一把脸上的汗):这山里头的大木可真难找啊,走了这么久,也没见着几根合用的。
工匠丁(望着四周的树木,摇头叹息):是啊,要找到又粗又直、质地优良的大木,实在太难了。这可如何是好?
【就在众人发愁之际,德贤尊者缓缓走来】
德贤尊者(目光深邃,沉思片刻后说道):诸位莫急,我听闻有一种 “拼合柱” 工艺,或许可以解决大木难寻的问题。
【众工匠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看着德贤尊者】
工匠甲(疑惑地问道):尊者,何为 “拼合柱” 工艺?
德贤尊者(耐心解释道):所谓 “拼合柱”,就是将多根较小的木材,通过榫卯结构拼接在一起,形成一根粗大的柱子。如此一来,既能解决大木短缺的问题,又能使柱子更加稳固。
【众工匠听了,纷纷点头,觉得此方法可行】
采购人员(面露难色):尊者,此方法虽好,但这榫卯结构的拼接工艺复杂,我们还需花费时间研究学习啊。
德贤尊者(微笑着鼓励道):无妨,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潜心钻研,定能掌握这门技艺。我们先挑选一些合适的小木材,带回工坊进行试验。
【众人在山林中继续寻找,终于挑选了一批质地较好的小木材,运往工坊】
【工坊里,摆满了各种木材和工具。工匠们围坐在一起,研究着榫卯结构的拼接方法】
工匠乙(拿着一根木材,比划着说道):我看这榫头和卯眼的大小、形状,必须要精确契合,才能使拼接后的柱子牢固。
工匠丙(点头表示赞同):没错,而且这拼接的顺序和角度,也大有讲究。我们先试着拼接几根,看看效果如何。
【工匠们开始动手,将木材切割成合适的尺寸,制作榫头和卯眼,进行拼接试验】
【然而,第一次拼接,柱子就出现了松动,榫头和卯眼未能紧密结合】
工匠甲(沮丧地放下手中的工具):哎,还是不行,这榫卯结构果然复杂,我们怕是难以掌握。
德贤尊者(走上前,安慰道):莫要灰心,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仔细检查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总结经验,再试一次。
【工匠们重新振作起来,仔细检查拼接的每一个环节,发现是榫头和卯眼的尺寸不够精确。他们重新调整尺寸,再次进行拼接】
【这一次,柱子拼接得更加牢固,但在承受一定重量时,还是出现了轻微的变形】
工匠丁(皱着眉头,思考着说道):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榫卯结构,增强柱子的承重能力。
【众工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和试验,不断调整榫卯的形状、尺寸和拼接方式。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尝试中不断改进】
第三幕:冲突
时间: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
地点:工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