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其他工匠纷纷停下手中的活,看向他们】
工匠甲:(无奈地摇摇头)你们俩呀,别吵了,赶紧想想办法补救。
工匠乙:(走过来,看着阿福的缂丝机)把错的地方拆掉重新缂吧,不然这颜色错得太明显了。
【阿福只好愁眉苦脸地开始拆掉错的部分,重新缂织。而阿贵这边,因为刚才和阿福争吵,心里一紧张,手上的动作更慢了,梭子也老是卡住】
阿贵:(烦躁地)这破梭子,怎么老是跟我作对。
阿福:(忍不住嘲讽)看吧,让你说我,你自己也不顺利。
【师傅听到动静,走了过来】
师傅:(严肃地)都别吵了!合作做事,最重要的是互相帮助,不是互相埋怨。阿福,以后做事专心点;阿贵,别着急,稳住心态。
【在师傅和其他工匠的帮助下,阿福和阿贵冷静下来,重新配合。阿福加快了速度,阿贵也调整好了心态,努力跟上进度。工坊里又恢复了忙碌的景象,偶尔还能听到大家因为一些小失误而发出的笑声和互相打趣的声音 】
第四幕:技艺小成
时间:寒冬,雪花纷飞
地点:工坊展示厅
人物:阿福、阿贵、师傅、买家
【寒冬时节,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工坊展示厅内却暖意融融。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摹缂名家书画的作品终于完成了,阿福和阿贵小心翼翼地将作品挂在展示厅的墙上,满心期待着】
阿福:(兴奋地搓着手)阿贵,你说咱们这次的作品,会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啊?
阿贵:(紧张地咽了咽口水)我也不知道,希望别出什么岔子。
【这时,师傅陪着一位买家走进展示厅。买家是一位衣着华贵的富商,他一进门,就被墙上的缂丝作品吸引住了,径直走过去,仔细端详起来】
买家:(眼睛放光,赞叹道)这缂丝的技艺真是精湛啊,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把书画的神韵都摹缂出来了。
师傅:(微笑着介绍)这可是我们工坊众人几个月的心血,尤其是这两个小子(指了指阿福和阿贵),进步可大了。
【阿福和阿贵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买家:(突然发现了一处小瑕疵,皱眉道)不过,这里好像有点小问题,这颜色过渡得不太自然。
阿福:(脸色一红,连忙解释)对,对不住啊,这是我缂的时候不小心出了点差错,本来应该能更完美的。
阿贵:(也跟着道歉)是我们没做好,实在抱歉。
师傅:(走上前,看了看瑕疵处,笑着说)小问题,不影响整体的美感。这两个孩子是新手,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而且,这也算是他们成长的一个印记。
买家:(想了想,点点头)嗯,师傅说得也有道理。看得出大家都很用心,这作品我很满意,我要了。
【阿福和阿贵听到买家愿意买下作品,高兴得跳了起来】
阿福:(激动地)真的吗?太好啦!
阿贵:(拉着阿福,对师傅说)师傅,多亏了您的教导,我们才能有今天。
师傅:(欣慰地看着他们)你们俩能有这样的成绩,我也很开心。记住,学手艺是一辈子的事,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不能骄傲。
阿福和阿贵:(齐声回答)知道啦,师傅,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在买家的称赞和师傅的鼓励中,阿福和阿贵的缂丝技艺迈向了新的台阶,他们也更加坚定了在这条艺术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
第五幕:南宋再启
时间:南宋初期,春日
地点:苏州缂丝新工坊
人物:阿福、阿贵、新师傅、朱克柔、沈子蕃
【南宋初期,战火纷飞,阿福和阿贵所在的定州缂丝工坊也受到了战乱的冲击。两人被迫离开家乡,一路辗转,来到了苏州,听闻这里的缂丝工坊技艺精湛,人才辈出,便决定留下来,继续追寻缂丝的艺术之路 】
阿福:(望着苏州热闹的街道,感慨道)阿贵,没想到咱们还能来到这江南之地,也不知道这儿的缂丝工坊会是什么样。
阿贵:(满怀期待)管他呢,只要能继续做缂丝,去哪儿都行。说不定在这儿,咱们还能学到新的本事。
【两人来到苏州的缂丝新工坊,一进门,就被墙上挂着的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缂丝作品吸引住了,这些作品中,有朱克柔的《莲塘乳鸭图》,沈子蕃的《梅鹊图》等,每一幅都栩栩如生,色彩鲜艳,仿佛将整个世界都织进了丝绸之中 】
阿福:(眼睛瞪得大大的,惊叹道)哇,这些缂丝作品也太好看了吧!比咱们以前见过的都要精美。
阿贵:(点头如捣蒜)是啊,这针法,这色彩,简直绝了。看来咱们来对地方了。
【这时,新师傅走了过来,看到两人一脸惊叹的样子,微微一笑 】
新师傅:(和蔼地)喜欢这些作品吧?这可都是咱们苏州顶尖缂丝高手的杰作。你们俩是来学艺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