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幕:受命
**
时间: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 1406 年)
地点:皇宫大殿
人物:明成祖朱棣、工部尚书、宫束班众人
内容:
(皇宫大殿,庄严肃穆,明成祖朱棣高坐龙椅之上,神色威严。工部尚书恭敬地站在一旁,宫束班众人则在殿下整齐排列,虽看似憨厚朴实,但眼神中透着工匠特有的专注与坚毅。)
朱棣(目光坚定,声音洪亮):朕决定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此乃国家大事,关乎社稷千秋,诸位务必尽心竭力!
工部尚书(急忙跪地,叩首):陛下圣明!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重托。(转向宫束班众人)这便是宫束班的工匠们,虽看着有些憨态,可各个身怀绝技,定能为建造紫禁城出大力!
(宫束班众人纷纷跪地)
工匠甲(操着浓厚的乡音):俺们一定好好干,给陛下建出最气派的宫殿!
工匠乙(挠挠头,咧嘴笑):对,俺们有的是力气,不怕吃苦!
第 2 幕:选材
时间:永乐四年 - 永乐七年
地点:南方山林、北京工地
人物:宫束班成员、劳工
内容:
(南方山林,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宫束班成员带着一群劳工穿梭在山林间,他们目光敏锐地搜寻着合适的楠木。)
工匠甲(指着一棵粗壮的楠木,兴奋地喊):大伙快来看,这棵楠木又直又粗,纹理也漂亮,肯定是根好料!
工匠乙(上前仔细查看,摸摸树干,点头称赞):嗯,没错,这木材的香气也正,符合咱选料的标准,就它了!
(众人齐心协力,开始砍伐这棵楠木。随着一阵 “砰砰” 的斧凿声,楠木缓缓倒下,惊起一片飞鸟。)
(砍伐后的楠木需运往北京,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河边,劳工们用粗壮的绳索将楠木捆绑在一起,扎成巨大的木筏。)
劳工甲(满头大汗,使劲拉着绳索):嘿哟,嘿哟,大家加把劲,把木筏扎结实咯!
劳工乙(站在木筏上指挥):注意间距,别太紧也别太松,保证木筏在水里的稳定性!
(木筏顺着水流,缓缓前行。遇到浅滩或礁石,劳工们就跳下河,用肩膀扛,用绳子拉,艰难地推动木筏。)
(有时,木筏还需通过狭窄的河道或湍急的水流,情况十分危险。宫束班成员在一旁紧张地注视着,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工匠丙(大声呼喊):小心,前面水流急,稳住木筏!
(劳工们咬紧牙关,紧紧抓住木筏,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前行。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楠木终于抵达北京工地,众人欢呼雀跃。)
劳工丙(疲惫却兴奋地说):总算到了,这一路可太不容易了!
工匠丁(看着堆积如山的楠木,欣慰地笑了):这些木料可都是宝贝,紫禁城就靠它们了!
第 3 幕:榫卯技艺初显
时间:永乐七年 - 永乐九年
地点:北京工地木工房
人物:宫束班木工、监工
内容:
(北京工地的木工房内,木屑纷飞,宫束班的木工们正专注地制作榫卯结构。地上摆放着各种工具,墨斗、角尺、平凿、圆凿等,还有一些加工好的木材。)
工匠甲(拿起一块带有榫头的木料,向身旁的学徒讲解):来,小子,看好了,这就是榫头,待会儿要插进那边的卯口里。榫头的大小、形状都得和卯口严丝合缝,差一点都不行,不然这连接就不牢固了。
学徒(眼睛睁得大大的,认真地看着,点头):师傅,我记住了。可这怎么才能做得这么精准啊?
工匠甲(笑着拍了拍学徒的肩膀):这就得靠经验和手上的功夫了,多练练就有感觉了。你看,先用墨斗和角尺划线,保证尺寸准确,然后再用凿子一点点地凿,边凿边比对。(说着,便开始熟练地操作起来)
(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榫头就完成了。工匠甲拿着榫头,走到放着卯口木料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将榫头插入卯口,两者完美契合,严丝合缝。)
工匠甲(满意地展示给学徒):你瞧,这样就对了。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全靠木材之间的凹凸咬合,就能把建筑构件连接得稳稳当当,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而且榫卯结构的抗震性能特别好,就算遇到地震,通过木材之间的微小位移和摩擦,也能消耗能量,减少建筑的损坏。
(这时,监工走了进来,他背着手,在木工房里四处查看,不时拿起一些制作好的构件仔细端详。)
监工(看着榫卯结构,点头称赞):不错,你们的手艺确实精湛。这榫卯结构可是紫禁城建造的关键,一定要保证质量。
工匠乙(停下手中的活,恭敬地说):大人放心,俺们都是用心在做,肯定不会出问题。
监工(微微皱眉,语气变得严肃):不过,工期紧迫,陛下等着看成果呢。你们得加快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早完成这些构件的制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